写《沁园春•雪》时作者的心境是怎么样的?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行军作战,终于成功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到了1936年10月9日,随着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终于落下了历史性的帷幕。

虽然长征胜利了,但革命还远未成功,党和军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名义上,我们占据着“陕北地区”,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盘只有保安、安塞和瓦窑堡这三个镇的范围,面积狭小而且经济落后。

显而易见,仅靠这片地域想要养活如此规模的红军是不现实的。因此,重新开辟苏区或者扩大现有苏区就成为当时的目标,而且是唯一目标。

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已经无以复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凸显了出来。对此,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执地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调集重兵“围剿”红军。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其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就是杨虎城及其所统帅的十七路军。而且,丢失东北的张学良也重新复出,奉调率领20万东北军前往此地“剿匪”。除此以外,井岳秀和高桂滋等地方军阀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很明显,他们都在严密提防红军南下,严密提防蒋系的中央军入陕。

在此背景下,党和军队内部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部分同志认为,今后应该向西北方向进军,这样既能避开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队,而且还能获得苏联方面的鼎力支持;一部分同志认为,今后应该向东北方向进军,这样可以脱离贫瘠的陕北地区,可以进入相对富庶的晋北地区;还有一部分同志认为,今后应该向汉中地区进军,或许还能通过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回到江西,成功实现“二次长征”。

1935年12月,为了在内部统一思想,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的瓦窑堡临时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局势,毛主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动、团结、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的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赢得了与会同志们的一致认同。

瓦窑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的国内外形势,讨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而且,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最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既然已经确定日本军国主义是我们的最大敌人,那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的方案都已经被排除在外。于是,红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东渡黄河,只能是通过“东征”山西进入华北地区。

向来都异常狡猾的“山西王”阎锡山,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自然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为了阻挡红军东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他动员全省军民进行“坚壁清野”,摆出一副硬杠到底的姿态。

政治上,阎锡山提出“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的口号,还四处扬言“钢铁三晋,人过要留钱,鸟过要脱毛”。经济上,阎锡山减免黄河东岸的地方债务,积极塑造出一副“亲民爱民”的假象。

除了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阎锡山更是在军事上进行了积极的部署和准备。首先,他调集了4个旅沿河布防,还修筑了大量的高碉和暗堡作为第一道防线。其次,他还主动出击,安排5个旅相继进入吴堡、葭县和神木等地驻防,从北面牵制红军主力。最后,将18个旅的主力部队布防于太原、大同、临汾、长治和汾阳等地,随时准备利用便利的交通线进行机动作战。

1936年1月19日,中央发布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红1军团、红15军团,红28军和红30军总计1.3万多人迅速集结。同时,任命彭德怀担任司令员,任命叶剑英担任参谋长,任命杨尚昆担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同志还自荐担任了政委,积极开始准备渡黄河东征。

1936年2月,就在部队东渡黄河前,毛主席亲身领略了北国的雪景和绵延的山河,激发出了自己无限的爱国热情和创作灵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不过,由于战事即将开始,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首诗词的诞生。

红军渡河东征持续了75天的时间,转战山西省的50多个县,共歼灭了国民党的7个团,缴获了枪支4千多支和大炮20多门,其余各类弹药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在华北境内宣传了自己的抗日路线和爱国主张,极大地增强了党和军队的威望。

受此影响,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军也深受感召。1936年12月12日,他们为了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并且积极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城外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入城搜查,遭到国民政府的严正拒绝。随即,他们悍然向中国守军猛烈开火,遭到第29军的奋力回击,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上下都热切渴望和平,只有蒋介石依然还在图谋独裁和专制。为了戳穿他“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抵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从而开启了“重庆谈判”的大门。

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广泛会见各界人士,积极宣传我党的各项主张。9月6日,他赶赴沙坪坝津南村去拜访著名诗人柳亚子,后又邀请对方到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促膝长谈。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返回延安前夕,以“诗人对诗人”的身份将创作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赠送给柳亚子留念。见到这首诗词,作为诗人的柳亚子拍案叫绝——“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 髙如苏辛犹未能抗耳”。

1945年10月25日,柳亚子与尹瘦石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一场“柳诗尹画联展”。期间,他把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手迹拿出来公开展示,立即就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惊叹。

柳亚子将《沁园春·雪》的原词誊抄一份,请求《新华日报》可以公开刊登,遭到了毛主席的婉言谢绝。但是,重庆的《新民报》却紧追不放,于11月14日以《毛词·沁园春》为题进行了首次发表,还留下了一段编者按:

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随着《沁园春·雪》的公开发表,立即轰动了整个山城重庆,成为战后中国文坛难得的盛况。许多人都惊呼,长久以来被蒋介石污蔑为“匪首”、“山大王”和“土包子”的毛泽东,原来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

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内心也是十分钦佩,但嘴上却强硬地“不以为然”,还询问自己的“文胆”陈布雷如何评价?陈布雷倒是非常坦诚,他这样回答: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精品!

为了“出口恶气”,国民党宣传部将《新民报》的负责人找去训斥, 还安排《中央日报》等媒体连续刊登出“围攻”《沁园春·雪》的文章。此时,已经回到延安的毛泽东也注意到了这场“论战”,在给黄齐生的信中这样提到:

若飞寄来报载诸件,附上一阅, 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虽然已经返回了延安,但他的一首诗词却永远留在了重庆,留在了中国,至今仍然余音绕梁。最后,我们一同拜读伟人的这首《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