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4年,17岁的刘病已称帝,他一无兵权,二无亲信,但只用25年,就灭匈奴、铲霍家、创盛世,还被民间奉为财神爷。
西汉刘向对他高度评价,直言:
“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
这个评价非常高。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刘病已所开创的“昭宣中兴”,确实是西汉的巅峰。
为什么说汉宣帝不输给汉武帝?
我们可以从开局、打仗、吏治、经济4个方面来对比。
读完本文,你或许会感慨:若让刘病已拥有和汉武帝一样的寿命,西汉将会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开局:一个金钥匙,一个走钢丝
和刘病已相比,汉武帝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
他出生不久,就被钦定为太子,窦家、王家都坚定地扶持他,地位稳如泰山,无人可撼动。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登基前期,最大的难题是2件事:诸侯王势力过大、后宫女人争宠。
但这两件事,展开来说,就和闹着玩一样。
推恩令,直接就能把诸侯王按在地上摩擦,而后宫女人争宠,历朝历代都有,根本不值一提。
最幸福的是,汉武帝从来不缺钱。
他的父亲和爷爷,用文景之治,给他积累了一个大金库。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继位时,国库里挂钱币的绳子都断了,而民间百姓也很富足,国家欣欣向荣。
而刘病已呢?
开局一无所有,随时可能丧命,妥妥的地狱模式: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经济,被汉武帝玩坏了,是个“没修复的烂摊子”。
汉武帝征战几十年,差点把西汉打破了产。不少史学家都说,如果汉武帝没有颁布罪己诏稳定民心,估计就要走向秦朝的结局。
刘病已继位时,国家除了没钱,还很混乱:流民四起,生产严重破坏,百姓苦不堪言,官员因“巫蛊之祸”人心惶惶。
而当时的他,没有兵权,没有亲信,没有势力。
他父亲和爷爷积攒下来的人脉,基本上被汉武帝杀了个精光。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兵没兵。
这就是汉宣帝的开局。
搁你身上,你能扛得住吗?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当时的朝堂,基本上被权臣霍光把持着。
按照正常流程,刘病已当不上皇帝,从死牢里出来后,他就一直被养在民间。
后来,霍光把他找了出来,让他当皇帝。
《汉书武五子传》载: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
霍光是个什么角色?
他被称为历史上最大的权臣,上一秒把海昏侯刘贺扶持为皇帝,下一秒又能直接把他废掉。
汉宣帝刘病已,是他扶持的第二任皇帝。
所以,汉宣帝的命真的很苦。
他没有朝政大权,没有生杀大权,没有兵权和亲信,还要和霍光虚与委蛇。
但他只用了26年,不仅解决了一切,还把汉朝推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顶峰。
你说,他比不比汉武帝厉害?
汉武帝开了外挂,而汉宣帝,是真的先天不足。
打仗:用兵谨慎,虚心纳谏,完成伟业
聊打仗,就不得不提匈奴问题。
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而北击匈奴,是汉武帝最为人赞许的功绩。
早年西汉疲弱,只能靠着和亲来解决矛盾,汉武帝的毕生心愿,就是彻底灭掉匈奴。
为此,他几乎掏空国力,驰援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也创下了不少战绩。
只可惜,卫青、霍去病死后,再无人能和匈奴正面较量,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汉武帝晚年,派出李广利、李陵攻打匈奴,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不少将领直接向匈奴投降。
此时,国库虚空,汉武帝无法再打,只能宣布休养生息。
而刘病已完成了汉武帝的心愿。
和汉武帝不同,刘病已没有充盈的国库,用兵非常慎重,着重于在计谋上下功夫。
简单来说,和匈奴打仗,刘病已主抓2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和乌孙联盟,借力打力
公元前72年,匈奴攻击乌孙,汉宣帝抓住机会,借力打力。
当时,乌孙和西汉是邦交关系,西汉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都先后前往乌孙和亲。
被匈奴攻打后,乌孙昆弥当即向西汉求救。
权衡利弊后,汉宣帝决定出兵援助,并迅速集结大规模战力反击,不仅重创匈奴,还毁损了匈奴大量毁损。
到了冬天,汉宣帝又和乌孙、丁零联合,再次反击匈奴,使得匈奴彻底崩盘。
“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
在这次攻击之下,原来受制于匈奴的小国、小部落,全部反击,宣布独立。
可以说,汉宣帝的这一招,很高明。
他不和匈奴拼武力,只是撕开了一个口子,让匈奴自己乱起来。
他把目光聚焦于物资,断了匈奴后路,让他们自顾不暇。
第二个阶段:匈奴进犯,拉一打一。
俗话说得好,兔子急了还要咬人。
匈奴四分五裂后,开始四处劫掠,而汉宣帝早就预料好了这一点,并做好了部署。
公元前68年到公元前60年,匈奴三次进犯汉朝边境,都被驻守的军队挡了回去。
没抢到东西,匈奴的内讧就更严重了。
此时,虚闾单于去世,呼韩邪单于赢得了“无单于争立”,勉强站住脚跟,有意臣服。
汉宣帝的选择很有意思。
他没有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而是以礼相待,让呼韩邪单于位列诸侯王之上。
有了西汉的支持,匈奴的其他势力,也就不足为惧了。
就这样,几年时间,匈奴呼韩邪单率众来汉朝,亲自向汉宣帝称臣。
此后,匈奴再也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了。
《汉书》“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有人说,对战匈奴,主要是霍光的功劳。但说实话,能铲除霍氏家族,刘病已绝对有过人之处。
而实际上,汉宣帝也没有躲在幕后,他很积极地出谋划策,制定作战方针。
可能和成长经历有关,刘病已的用兵非常“谨慎”。
义渠安国和羌人部落在西域闹事时,汉宣帝想采纳赵充国的策略,发兵深入西域,但又担心“兵遥难度”,便经常和赵充国远程沟通。
汉宣帝从来不当甩手掌柜,也从未远程遥控。
他直接把自己和一众大臣当作了赵充国的“智囊团”。
赵充国每一次制定策略,汉宣帝都会召集大臣商议,如此反复五次,最终以最小代价大获全胜,而西域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
“充国奏每上,(宣帝)辄下公卿议臣。”
正是这种谨慎和耐心,汉宣帝才能成功消灭匈奴,收复西域。
我想,这种纳谏的脾性,汉武帝是绝对不会有的。
吏治:刚柔并济,有刘邦遗风
在吏治方面,汉宣帝显然要比汉武帝高明许多。
汉武帝驭下的手段,偏向严刑峻法,喜欢重用酷吏。
他铁面无私,哪怕皇亲国戚犯法,也会重拳出击,比如他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就是这样被处死的。
汉武帝的方法,不能说不好,只是,容错度太低。
万一他用错了人,信错了人,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让汉朝由盛转衰的“巫蛊之祸”,就源于汉武帝错信江充,任用小人,而代价是汉武帝自绝三族,卫家满门尽死,官场人人自危……
相比之下,汉宣帝的驭下手段,就更高明一些:
刘病已在民间长大,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吏治的痛点,知道抓大放小。另外,他非常清楚,一刀切式的严刑峻法,根本起不到作用,只会官官相护、恶性循环。
其实,汉宣帝时期,国库并不富足,此时给官员加俸禄,看似荒唐,却非常高明。
高薪足以养廉,而汉宣帝时期,官场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吏治清明的局面:
“励精为治,五日一视事,自承相以下各奉职而进。”(取自《汉书》)
不止对官员宽厚,对待百姓,汉宣帝更是宽刑省罚。
他改掉了原来的严刑峻法,并设置专门的职位和机构协助查处冤案。
在他的治理下,汉武帝铸就的人人自危的局面,逐渐得到了改善。
经济:农业大丰收,重新回巅峰
汉武帝也重视经济,但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得起几十年的征战。
最终,汉武帝硬是把文景之治攒下来的家底打光了。
汉武帝后期,流民四起,百姓苦不堪言,巫蛊之祸后,汉武帝痛定思痛,才停止征战。
而汉宣帝,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最开始,汉昭帝收拾了一段时间,此后,就在刘病已的手中,继续收拾:
古代社会,无农不稳。
汉宣帝的政策,不仅让西汉的农业和经济又活了过来,到了他统治后期,农业大丰收,谷价创下了汉朝最低。
正如黎东方所说:
“刘病已颇有一点刘邦遗风,也深知民间情形。他办起事来刚柔并用,所以内政外交都很有建树。是他作皇帝的时候,汉朝的物价最低,米只卖五文钱一石。也是在他作皇帝的时候,匈奴向中国投降,呼韩邪单于自己跑到长安来上朝。”(取自《细说秦汉》)
为什么说汉宣帝不弱于汉武帝?
他开局时,走的地狱模式,接手国家时,社会就是个烂摊子,还有权臣霍光的虎视眈眈。
但在位26年,他完成了灭匈奴、平西域的壮举,还铲除了霍氏家族,同时把国家领向了一个新的盛世。
这个成就,不逊色于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54年,开局比他好,势力比他多,还不用铲除权臣、培植亲信……
当然,我并不是想要否定汉武帝的成就。
平心而论,汉武帝的功绩,足以在动荡年代,扫平判乱。
“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取自《吕著中国通史》)
只是,他在位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没有哪个王朝能够撑得起几十年的征战。
相比之下,汉宣帝刚柔并济,勇武并存,可安边疆也能治内,是真正攻守兼备的帝王。
《中华两千年史》:“宣帝励精图治,信赏必罚,而慎选守相,尤得安民之要。又北服匈奴,西降羌众。文治武功,皆有可述。故称中兴。”
在民间,他还被不少人奉为财神爷,据说,他没当皇帝时,不管去哪个铺子买东西,这个铺子的生意都会很兴隆。
只可惜,汉宣帝在位的时间,实在太短了。
若再给他20年的寿命,西汉的走向将会更辉煌。
汉宣帝还有个致命缺点:太重感情。
他深爱民间娶的妻子许平君,被扶持上位时,坚定要让许平君当皇后,惹怒了霍光。
此后,霍光就趁着许皇后生产时,将她毒死。
铲除霍家后,汉宣帝就选了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
但刘奭是非不分、优柔寡断,彻底让西汉走向了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