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发射炮弹后,弹壳怎么处理?回收还是扔海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765条回答。

这要以前还是现在,战时还是训练,具体是哪个国家,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人说舰炮弹壳是铜制的,价格很贵,所以要尽量回收。

这话本身没错,但我们也要分别来看。

首先是以前还是现在。

一二战时期,舰炮是作战的主力,但携带炮弹仍然是有限的。

以二战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为例,最多携带960发主炮炮弹,1800发150毫米副炮炮弹,6720发105毫米高射炮炮弹,3万2000发37毫米高射炮炮弹,20毫米炮弹若干。

看起来很多,但其实主炮每门可以分到120发炮弹,副炮为150发, 105毫米高射炮为420发。而正常来说,任何激烈的海战,二战战列舰也是不可能射光炮弹的,消耗三分之一就是奇迹了。

其实二战时候,炮弹已经很多了。

放在今天,055大驱的主炮炮弹有限,就连H/PJ-11式30mm近防炮备弹量却只有少得可怜的1280发炮弹!

显然,当年还有大量炮弹可以收集,今天收集的意义已经不大。

一二战时期,战列舰武器主要就是炮弹,炮弹壳虽不太值钱,毕竟炮弹价值也有限,还是值得回收一下的。

但是今天就不同了。现代化弹药的费用极高,比如鹰击12反舰导弹单发价格就近200万美元。相比起来,区区几个炮弹壳才值几个钱,根本没有什么回收的意义。

再次,看战时还是训练。

解放军有勤俭节约的传统,所以以往训练时候确实有收集弹壳的传统。

萨沙桌上有一枚37毫米舰炮炮弹工艺品,就是这种收集改造的产品。

不过,这也仅仅是日常训练时候。

任何国家在战时,哪怕是战时的训练,也绝对不会考虑回收炮弹。

因为任何战斗唯一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时一切都为了尽快消灭敌人,减少己方损失,根本不会考虑任何性价比问题。

比如对空炮击时,即便明明不可能集中,高炮也会发射大量炮弹,拦阻敌机靠近。

这些炮弹尚且不考虑费钱,更别说区区弹壳。

况且战时大量的弹壳会影响作战,只要一有空挡,弹药手就会将炮弹壳丢入海中,减少甲板上的阻碍。

况且,海军全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位置都有自己的人,一旦战损就难以补充。打仗尚且没人,哪里还能有人去收集弹壳,有这个精力,还不如帮着搬运弹药。

所以,战时任何国家,哪怕贫穷的朝鲜,也绝对没有收集弹药一说。

不过,解放军以前训练时候,确实有收集炮弹壳的传统。甚至以前步兵打靶射击后,也要将铜弹壳尽量捡回去。

今天的军舰两侧的速射,炮弹壳直接丢入海中,以免大量弹壳堆积。

不过处于甲板中间的主炮和速射炮的弹壳,想要收集还是可以的。

还有,还要看是哪个国家。

对于欧美来说,海军弹壳一般是不收集的。这倒不是说欧美财大气粗,主要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欧美的人工费很贵,收集弹壳也是费时费力的工作,送回工厂回炉重练,无非是节省一些黄铜的材料费。欧美海军很多都是远洋部署,难道将这些不太值钱的弹壳,万里迢迢运回国内,这太不合算,反而会赔钱。

电影《战争之王》之王中,说美军往往不愿意把战区用旧的轻武器运回去,因为运费太贵,还不如买新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以往解放军海军主要在近海活动,训练往往就是一两天,带回炮弹也谈不上什么运费,所以炮弹壳收集是完全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