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笔者的野钓实践证明,深秋水温下降后,垂钓难度反而降低。初秋、中秋时有小杂鱼闹窝的情况,深秋则大大减缓,钩饵入水后,浮漂稍微动作,基本就有鱼上钩。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影响深秋的鱼情,垂钓时又该注意什么呢?本文以此为起点,一窥究竟。
深秋降温后,几个重要变化
深秋气温并非简单地降低,它会带来一系列变化,有的直接作用于鱼情,有的间接影响鱼情,但无疑都与鱼的活性、摄食积极性息息相关。那么都有哪些改变呢?
首先是水温降低,使得鱼群分化现象突出。钓鱼人清楚,深秋时分垂钓的鲫鱼个头肥大,经常斩获半斤、八两的鲫鱼,笔者最近在徒骇河野钓,钓友最高的一次半天时间钓到5个7/8两的鲫鱼,单手抓握都费劲。而这春夏季节很难遇到。水温大幅度下降,已超过麦穗、白条、趴地虎等杂鱼,包括部分小鲫鱼的承受能力,趋温性的驱动下,基本都躲藏起来了,即不怎么觅食,也不怎么游动。但大鲫鱼则不同,器官发育成熟、完善,抵御低水温能力强,深秋时分依然保持一定的活性,吞食干脆、彻底,少了些犹豫。
其次水温导致水体环境的变化。原本栖息水里的藻类微生物、软体小虫等,无法承受低温的侵袭,早早失去活性而最终消亡。此时水体与夏季的“张扬、热烈”相比,更“孤寂”了许多,水体清瘦,水质清澈。但对鱼而言,意味着食物匮乏。而此时正是大鲫鱼储备能量过冬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大了大鲫鱼的对饵料的渴求。这也是为何,腥味饵料只要品牌、质量不太差,都会摄食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鱼群变得更集中。相比春夏季节,鱼四处游动,可选择扬竿的位置众多,但深秋不同,钓点上升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一旦选择错误,和别人的渔获会有较大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水温降低所致。鱼感知水温下降后,更偏向“群聚”,包括习惯单打独斗的鲤鱼。这就意味着一些水域鱼群数量稀少,一些水域鱼群密度略大。比如深水区,特别是水底有腐烂水草、沟壑、土坎、缓坡的水域,鱼群喜欢逗留、栖息。所以满足一定水深、水温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这类代钓点,避免选择在水底过于平整、光洁的水域。
深秋野钓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通过上文介绍,不难看出深秋野钓大鲫鱼,包括鲤鱼的确存在优势。但仍需要注意几个点,这样可更好的垂钓。
垂钓时间的选择。深秋时分野钓,毕竟水温低,鱼趋温、逐食的天性使然,两个时间节点鱼情相对较好。一个是清晨天微亮时刻,此时鱼熬过了一整夜,饥不择食;一是阳光升起,辐射强劲时,北方多集中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笔者接触的几个老钓友,基本都会选择这两个时间点扬竿。
垂钓天气要巧选。深秋经常有突然降温的情况,严重影响鱼情。要么选择降温的前一天,鱼长期生活在水中,感知水温变化的敏锐性强于人类,所以在大降温前会疯狂摄食。要么选择在连续几日气温稳定的时候扬竿, 不简单必须是多日高温天气,只有几日最低温差较小,最好控制在7℃,均可尝试扬竿。
写在后面
笔者多年实践,深秋拥有好鱼情是大概率事件。钓友掌握一定的垂钓技巧,包括选点、用饵,相信会有不错的鱼情、渔获。一般在小麦幼苗长出,这个时间点已来临!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