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洪洞是我的老家,大槐树下是故乡”,如今在中华大地尤其北方地区,很多家族都说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但当年为何有这么多人从大槐树迁出来,一共迁出来多少姓氏,很多人未必清楚。

据山西洪洞县方志办统计,大槐树移民迁出的姓氏共869个(见下图),这个是研究人员通过广泛考证,并收集各地大槐树移民后裔6000多件家谱、信函和碑文资料得出的,是如今最为全面且最具参考性的数据。

为什么有这么多姓氏从大槐树迁出?

元末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先后发生了元军镇压刘福通等人起义、元朝诸王和军阀之间的内讧战争,战场主要在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恶战一打就是几十年。后来朱元璋发展壮大,统一全国时,中原地区又是主战场之一;明初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也是从华北平原开始打的

这么一来导致百姓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人烟尽断。

同一时期,除了兵灾之外,中原地区的百姓还饱受蝗灾瘟疫的侵害,黄、淮河决口达7次之多,官家都忙着打仗去了,哪还管民生问题。于是百姓“死者众,十存二三”、“禾不入土,人相食”。

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时,河南仅189.1万多人、河北189.3万多人,一个省人口赶不上今天的一个地级市。

而同期的山西省,因为地形阻隔,少受兵灾袭扰,且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于是共有403.05万人,比河南河北两省加起来还多。

为解决冀、豫、皖等地人烟稀少、田地大片荒芜的问题,明朝政府开始以山西大槐树为据点,组织大批人口迁移到以上省份,这些迁出人口中共有860多个姓氏。

这些移民都来自哪里?

有人说大槐树移民都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实际上是不对的。

没错,在当时来说,山西是人口大省,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居山西省人口数量首位,而洪洞县也正好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但这并不代表迁出人口全来自洪洞。

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明初先后从山西移民18次,时间从洪武六年(1373)持续至永乐十五年(1417),前后跨度45年,涉及近百万人口。

而据明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考证,洪武初年洪洞县共有92872人,永乐十年(1402)87775人,成化八年(1472年)98240人。也就是说明初洪洞县总共不到10万人,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洪洞移民的高峰期,洪洞县只减少了5097人,到成化年间反而增加了1万多人。

至今过去600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5000多人繁衍出亿级人口。

只有一个解释,大槐树移民不等于洪洞县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是山西省移民

洪洞大槐树之所以成为山西大移民的代号,是因为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上,于是官家便把移民局设在了县城北的广济寺。

很多人按通知来到广济寺登记完,还没搞明白咋回事就被编队迁移到外省,无奈之下,看了看广济寺大门前有颗大槐树,后来就告诉儿孙说咱家来自山西大槐树。

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讲,广济寺大槐树就是个集散地。

这些移民都迁到了何方?

据史书记载,当初的山西移民被迁徙到全国各地(主要是北方),按如今的行政区划来讲,分布在18个省市500余个县份。其中河南106个县份(含县级市和市辖区,下同),北京、天津、河北129个县,山东92个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个县,陕西、甘肃、宁夏51个县,山西34个县,内蒙9个县,辽宁11个县,吉林3个县,黑龙江3个县,广西1个县。

如今,有上亿人声称自己是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神州大地2000余个县(市)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地区。

沧海桑田,白驹过隙,不觉间已经过了几十代人,山西移民的子孙已经搞不清先人的具体迁徙路线,只永远记得那句口口相传的“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