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时为何有些人要把竿尖压入水?竿梢入水多少合适?

钓鱼时,为何有些人要把竿尖压入水中?

竿尖压入水中,是台钓操作中的一个技术要求:压风线;虽然看似一个无关紧要的动作,但是对钓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不压风线

不压风线,也就是不把竿尖插入水中;这种钓法一般适合水库等深水处作钓时使用,比如用6米3的竿在五米多深的水域作钓,钩饵沉入到水底后,留在水面的线在1米左右以内时,这种一般就不需要将竿尖压入水中(也可以压),这时浮漂就在竿尖的稍前方,当有鱼咬钩后,不压竿尖入水,提竿中鱼的速度可以更快,而且压不压风线,对浮漂目数都不会造成影响。

不压风线时,根据持竿的姿势还有种好听的叫法:“提灯钓法”(图1)。

压风线

台钓,是使用的悬坠+满竿的一种钓法(图2),上面说的提灯钓法不是满竿钓法。

使用台钓作钓时,把竿尖压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能将风线(浮漂座到竿尖的这段主线)压入水中。

台钓之所以强调压风线,有以下2种基本原因:

  • 由于悬坠+满竿的钓法,如果不压风线的话,风线会漂在水面上,会受到风及水面杂物漂移时的影响,造成走漂的现象!特别是在浅水处作钓时受到的影响更明显:由于水浅水线自然就短,风线就相应的增长,受到风吹的线就会增多!
  • 台钓,根据其自身调钓的原理,对精确调漂和找底非常“严苛”,由于钓浅水,风线的长度相对比较长,那么压线调漂找底和不压线调漂找底,对浮漂调钓的目数相差比较大,漂尾较细的浮漂配合相对较粗的主线,两者之间调漂目数的误差可以达到2目或3目左右。
  • 友情提示:有的钓友认为,压风线后提竿刺鱼的准确率更高!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风线压入水中后,会呈现一定的弧度,当我们提竿时,水对风线的阻力,第一时间浮漂瞬间是向下走的,只会延误我们提竿的力道到达鱼钩的时间!而且,越是深水中作钓,这种影响越明显。所以,日本人在玩hera钓法时(作钓水域基本偏深),日本钓手都是暴力扬竿的动作!所以说如果只追求提竿的快、准、狠,不考虑上述两点的原因(无风时或风线相对短点时,选择不压风线钓法),肯定是不压风线效率更高!

    竿尖压入水中多长合适?

    很多钓友 知道压竿尖(风线)的重要性,但是具体怎么压风线却不知道。我这里大概介绍下,这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将钩饵满竿抛出(保证钩饵坠漂在同一直线上),双钩饵落在实际钓点前一点,随着双钩饵落水,落点准确不需要调整时,我们将鱼竿放在支架头上,并将竿稍前20公分~30公分的部分插入水中,然后随着钩饵坠的下沉,浮漂也会向钩饵落水的地方移动(浮漂移动下沉中,带动风线自然没入水中),当浮漂开始翻身站立时,我们向怀里轻轻移动钓竿(假设风线没有全部没入水中,这一拖可将风线全部压入水中),让浮漂移动到实际钓点,假设我们调的是四目,那么浮漂被移动到实际钓点后会继续下沉,当快到调目时,我们将鱼竿向前稍稍送出,等到达钓目后,我们就可以将鱼竿的手把也放到架杆上了;这时双钩饵、悬坠、浮漂在水中成垂直状立,如果怕浮漂和悬坠、钩饵之间有角度,在把鱼竿手把放到支架之前,可以快速的将鱼竿整体向怀里抽拉(10公分以内)一下并迅速送回原位,就可以百分百的保证浮漂和钩坠之间的垂直度了。

    当我们压好线后,不管我们是握着鱼竿钓鱼还是将手把放杆架上等待鱼儿上钩,竿尖入水的长度都以10公分以内为宜!无风时,竿尖也可以保持稍微离水的状态。

    竿尖入水的长度过长的缺点:

  • 竿尖入水过长,会影响浮漂的调目:假设离底调的四目,竿尖压入水中过长,会直接将浮漂多压下去了几目,这样就会造成线组的讯号有误差;
  • 竿尖压入水中的长度过长,当出现中鱼讯号时,抬竿时,鱼竿受水的阻力的影响,延误抬竿刺鱼的时间;
  • 竿尖压入水中的长度过长,中鱼扬竿时,也正是因为鱼竿受水的阻力的影响,所以必须暴力扬竿,所以很多时候钓上来的是鱼嘴,而不见鱼;
  • 竿尖压入水中的长度过长,中鱼扬竿时,竿稍出水的瞬间,破水的声音太大,及动静太大,会惊扰水中的鱼;破水的嗖嗖声,更是给人一种你是新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