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以后,帮助李世民的徐茂公去哪了?

大唐贞观时期,此人主要担负守边之任。徐茂公就是徐世勣、字懋功,本为十三岁就劫道杀人的悍匪,后来在战乱中成长为了大将。自喻生平杀人如麻,直到为将之后,才明白了能用兵法以活人。

  • 此人在宋代开始流行的戏曲话本中,被改造成了文质彬彬、又智谋过人的徐茂公。
  • 徐世勣投唐时,以献城池与户籍、人口土地之功而被特赐李姓,之后就改名为李世勣;唐太宗驾崩,避违去“世“字,又改称:李勣。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李世勣出为边将,远离长安,驻并州守边,守了十六年。

    其人能征惯战、兵略出众、治军有方,军功显赫。镇守并州时,突厥人闻其威名而远遁。由此被太宗赞誉为“大唐活长城”。

    《贞观政要》唐太宗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然而,因为李世勣在玄武门事变中采采取了中立观望以自保的态度,没有旗帜鲜明的站队,唐太宗对他是怀有戒心的。

    太宗临终前,对活着的贞观元勋诸将,唯独不放心李世勣,故而试探了一下,让李世勣不知不觉的在鬼门关上打了个来回。

    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卧病,当时勋臣旧将,尉迟敬德龙精虎猛的退休在家,每天听歌舞炼丹药,不问世事,太宗对其很放心。

    程知节统领京城禁军,重兵在握,太宗对他也很放心。

    然而对将略才能出众、而性格中有些首老鼠两端的中立派李世勣,那是真不放心。

  • 当时,李世勣已经从并州回到了京城。
  • 于是,唐太宗对太子李治说:

    “李世勣有大才,而你却对他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如果他奉诏之后立即出京赴任。待朕死后,你应当立即召其回京,并授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

    又说:

    “如果李世勣接到诏书后,不肯离京,而留在京城观望。那么就由你以太子身份下令逮捕他,然后迅速定罪,立即杀了他,决不能犹豫。”

  • 李世勣在玄武门事变时,以“只奉国家明诏,不闻帝王家事”为理由自保观望,终究是在唐太宗内心留下了阴影。所以才要这样考验他一下。
  • 当天太宗下诏,命令李世勣出任叠州都督。

    而李世勣接到命令后,竟然连家也不回,直接走马出京,急赴叠州上任去了。这姿态做的,说真的也是用力过猛了。

    唐太宗闻知后,估计是否会在心里暗骂一声“有才无胆之辈”,就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终究是胸怀无双的千古一帝,最终没有因猜忌而屠勋臣,使李世勣在高宗朝为大唐灭高句麗立下了赫赫军功。

    然而,正是李世勣那句让唐太宗暗自耿耿于怀“不闻帝王家事”的托辞,差点儿就彻底葬送了李唐天下。

    在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勋重臣们极立反对。

    高宗李治的压力是山大的!

    然而已避讳改名的李勣,又在关键时候祭出一句“不闻帝王家事”。

    在高宗问其态度时,李勣声称:

    “皇帝欲立谁为皇后,属帝王家事,无须问大臣。”

    这就给了长孙无忌们狠狠一击,也让唐高宗与武则天喜出望外。从而为武则天打败勋臣、最后以“武周”取代李唐,铺上了第一块砖!

    如果唐太宗地下有知,会如何?

    必是拔剑斫石而怒言:“恨不斩此猾贼!”

    然而,素以“以不站队的纯臣”标榜自己的李勣,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孙儿李敬业却是非得要站明队伍的人。

    公元684年。

    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与睿宗李旦,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女皇称帝的局面摆出来了。

    李勣之孙李敬业完全没有继承其祖父的不站队精神,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兵败。

    雌威大发的武则天恨屋及乌,命令将李勣从坟墓里挖出来剖棺锉骨扬灰。

    然后,又下旨剥夺了其族之国姓“李”字,复姓为徐。

    这时候,李勣又重新变成了徐勣!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