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导航的年代,开长途车是怎么找到目的地的?

29岁男护士被汽车导航引入绝路,最终倒在-30℃的荒野雪地没有再醒来,导航真的可靠吗?

以前没导航的时候,开车经验+地图册走天下,可自从有了导航,司机严重依赖它!

以下是一个被导航坑了的真实案例,看完唏嘘不已!

华人George He遇害地点,被导航坑了

2019年11月20日,事发加拿大,(George He)何先生,29岁的男护士,驱车前往土著人聚集地Nemaska的医 院上班,沿途有一千多公里,出发的时候习惯性的打开导航软件,结果被带到绝路,最后冻死在离车20KM的雪地里。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原本导航去一个熟悉的地方,因为当地堵车、修路,导航临时更新最近路径,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跟着导航继续走,哪怕是杂草丛生的坑路也不会怀疑。

而导航在计算路径的时候,会按设置条件选择最佳路径,比如说路程最短、高速最少、红绿灯最少等,一旦该路径有特殊状况,就会筛选其它快捷小路,这时候有可能导入年久失修的老路,或者是废气的旧路,甚至是不能走的“绝路”。

华人何先生,来自蒙特利尔南岸的Brossard城,那天驱车前往土著人聚集地Nemaska的医 院上班,然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视野中,是在Louvicourt境内117号公路边的加油站(Route 117)

何先生失踪后,家人随即报案,据家属反馈,何先生从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去往工作地点,尽管有一千多公里,但他不是第一次走这路,路况比较熟悉,以前从没有出现问题。

警方开始调查监控,发现何先生最后出现在一家加油站,开的是一辆黑色的尼桑汽车,于是警方出动搜救队和直升机,毕竟大冬天失踪,多一秒就多十倍的危险。

最后在魁北克省-30℃的荒野森林中发现汽车,距汽车20KM远躺着何先生的遗体,此时距离失踪已经有一个星期。

根据法医的推算,何先生死亡时间是失踪当天,根据现场的痕迹排除他杀,死因是:因为使用导航,被带到荒无人烟的野路,由于路的尽头是一座断桥,汽车卡在桥上无法通过,他选择下车求救,结果冻死在半路。

汽车卡在断桥上,进退两难

孤身一人在雪地找寻出路本身就很危险,要知道大雪覆盖的茫茫大地,没有任何指引设备,一方面容易迷路,另一方面可能遇到野兽。

相信何先生也知道后果,如果不下车,最终的结果也会冻死在车上,毕竟没有补给和供暖,待在车上就是坐以待毙,最后只能选择碰运气,但上天没有眷顾他。

何先生生前的照片

无独有偶,同年11月30日,一名送货的卡车司机也被困在这条死亡路线上,罪魁祸首也是导航,好在卡车公司发现司机没有按既定时间到达,于是第一时间报案,接警后,于12月1日找到该卡车。

当时司机没有下车寻找出路,而是选择呆在车上,尽可能地保存体力,最终坚持到警方发现他才得以脱险。

补充一下,这种荒郊野岭,除了卫星电话,其它手机是没有信号的。

因为接二连三出现类似的事情,记者也尝试用该导航走这条路,发现它确实导的最快路径,但这条路已经被废弃,也没人维护设立警示牌,最终很多人轻信导航就把自己置身于险境。

导航的出现,给司机带来很多帮助,特别是手机导航的普及,大大方便了路盲的人。回想没有导航的年代,不得不佩服那时候的司机,特别是跑长途的人。

那汽车导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哪一年在国内普及的呢?

1981年,本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车载导航系统Electro Gyro-Cater,当年也是本田车最大的卖点之一。

我国直到2002年,在国产威驰GLX-i和GLX-s上安装了电子导航装置,这才揭开汽车导航在国内的序幕。而到2005年汽车才开始普及汽车导航,不过汽车导航需要不定期去4S店更新,否则有新道路就不会刷新,直至2011年手机导航出现,才出现实时更新。

国内真正迎来汽车市场爆发的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合资品牌在国内开始井喷,其中以桑塔纳最为出名。

那不禁有人要问,汽车市场发力到汽车导航普及,中间20多年,老司机是如何认路的呢?

三个核心因素不可或缺:地图册、职业引路人、路感!

行车必备地图册

汽车引路人

在没有导航的年代,开长途车是怎么找到目的地的?

我舅舅是就是跑大货车的,有30多年车龄,他说以前没有导航的时候,去任何陌生位置一次,下次就知道怎么走,脑袋就是活地图,如今手机导航普及,哪怕去十次,也不记得路是怎么走的。

他们那个年代,开车出门有三个因素是必须具备的:

第一个:地图册,开车必须读懂地图,要有方位感!

像我舅舅家就有好几本地图册,他说以前跑车是必须有的,特别是长途,而且每次出门都要带两本不同出版社的地图册,如果没有这个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之所以备两个版本,是怕一本印刷错误被带到沟里,两本一样基本就错不了。

经常跑长途的司机,他们有一个圈子,平时也会交流一些路况,一方面是为了搜集经验,另一方面为了规避卡口,当然也是为了躲开拦路收费的村民。他们去哪里,都会问下大致路线,只要主线不错,无非就是绕一些远路。

另外以前高速公路的里程不多,跑长途基本是国道、省道、乡村泥巴路,主要道路一般有指示牌,再结合地图,大方向就不会出问题,不像现在高速多,路口多,错过就得等下一个路口才能调头。

那时候国道上也有收费关口,什么过桥费、过路费是少不了的,这个时候可以问下工作人员,他们也会告诉目的地的方向。

高速没普及之前,国道的车流是很大的,沿途也有很多饭店、汽修厂、旅店等,如果怕走错路,问下他们也是可以的,毕竟地图是死的,有时候没买最新的,道路却更新了,所以地图结合沿途的人问路,是最靠谱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汽车引路人,嘴甜可以省钱,否则就得破费了!

像我舅舅每次出远门,除了带地图册,车上还会备几盒烟,而他是不抽烟的人,我就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说:“去陌生的地方,比如说重庆到洛阳,大方向是不会错的,但到了洛阳具体怎么进城有时候是要问路人的,而备着烟,可以省去一些问路钱。”

原来在一些高速路口、国道的路口都会有一些职业引路人,他们会举着牌子,只要有司机不知道怎么走,问他们准没有错,但基本是收费的,当时的收费是10-100元不等。

问他们目的地,他们会给报一个价钱,同意了他就会坐上车,把你带到目的地,然后你支付给他们报酬,有时候还要加一点返程的钱。

如果嘴巴甜的司机,下车就跟他们套近乎,借机甩几根烟,也许人家会告诉你大概怎么走,但是不会上车也不会收费。就怕有些嫩头青,直接坐在车上,摇下车窗问人家:“老头、大婶,去哪里怎么走”,这时候人家也会告诉你怎么走,但方向一定是反的。

职业引路人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也是本地通,去哪里都是活地图,他们会告诉你哪里有交警查岗,哪里有禁行,哪里有限高,反正给钱,他比手机导航还靠谱。如果进入市区找具体的门牌号不好找,还可以找摩的、三轮车,给钱让他们带路,这也是比较靠谱的。

第三个:要有路感,那时候道路少,道路命名有规律!

那个年代开车要有悟性,没去过的陌生城市,要对他们道路的命名规律有所了解。

我舅舅说,当初第一次去武汉的时候,很大,但那边的道路比较有规律,只要跟长江、汉江平行的都叫大道,什么解放大道、沿江大道、和平大道;跟长江垂直的,一般都叫路、街,什么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纬路、五福路等,这样搞清楚大道的走向,基本东西方向不会错,再搞清楚路口,就能找到位置的定位了。

我特意查了下,大部分还真是这个特点,当然有些城市的道路取名那就完全没有规律,这个就不点名了。

那个年代的司机,确实需要对道路有一定的方向感,准确说就是坐在车上能分得清东南西北,要去哪个方向,能看懂地图,自己现在身处什么位置,这样找目的地就会事半功倍,也能少花冤枉钱和油费。

但是不得不说,那时候汽车还没有这么饱和,道路也没有这么发达,只要记住主要道路,一般也不会迷路,如果是现在的路网,别说是陌生城市,就算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出门都会迷路,甚至出租车司机都不一定准确找得到目的地。

总而言之,导航的出现,大大解放了司机开车认路的压力!

没有导航的时候,开车完全靠经验,尽管地图和引路人能帮忙,但总有地图不准、路上没人的时候,这时候就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来开车了。

而那个时候司机的记性普遍都好,只要去过一次的位置,基本都能记得,哪怕几年不去,再次回到那个位置也能有印象。

如今有导航,司机的记忆力开始退化了,甚至出个门就几公里的路,也必须打开手机导航,否则不知道怎么走,搞不好还走到单行线逆行了。

科技改变生活,解放了大脑,但也让人越来越有依赖,一旦哪天手机没电,又没带充电线,那么在陌生的位置开车,会让人陷入抓狂,别不信,说的就是你!

现在没导航,你敢开车出门吗?[玫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