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级别音乐制作人,王菲、朴树、莫文蔚、李宇春成功的最大功臣。
张亚东,这三个字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华语乐团最好的音乐制作人。直到周杰伦的出现。
但即使周杰伦的出现,也无法撼动张亚东的位置。因为两人的风格迥异,张亚东的灵根来源对象是偏向于古典音乐等音乐类型,视野并不局限于流行音乐。
在商业成就上,张亚东三个字代表着华语天后王菲的巅峰期到来。从1996年的《浮躁》开始,张亚东一举以小众艺术风格成功在国际上打出名声后,连续5年任王菲的御用监制人,此后他在王菲的每一张专辑里,担纲制作、作曲、编曲,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要理解张亚东的华语音乐地位,就先必须去理解音乐制作人到底是干嘛的?
1:艺术型音乐制作人:张亚东;
结论:如果将音乐和影视进行对比,音乐制作人就等同于电影导演的地位。但实际,人们记得导演,从来不记得音乐制作人。
在音乐的思路诞生、创作、发行之中。音乐制作人是最为重要的存在。
因为他决定着两个重要的问题:1:我们要创作一部怎样的音乐作品/专辑?2:我们怎样做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简化一下即是两个世纪难度:1:做什么?2:怎么做?
对于第一点“做什么”,音乐制作人的工作具体为以下几点:
1:确定方向:是做商业专辑,还是概念专辑?做概念专辑做哪种风格?
2:市场定位:明确粉丝群体、商业反应、市场饱和度,收益和投入预估等。
3:实力评估:对于已有资源合理化运用的情况下,去审视人力资源的上限可能和拓展性,确保自己的思路具有可实施性。
在做什么阶段的主要工作,还是算比较透明简单的。和一切管理决定层差不多。
但是当确定了做什么之后的“怎么做”阶段,音乐制作人就开始展现恐怖的难度和广度。
1:确定作曲、作词、编曲、母带、混音、收音、演奏、配器、发行、运营人员。
2:将具体需求分化给以上人员,这一步是最恐怖的细致化。
3:各自完成分配任务后,进行整合和兼职。
4:对整个团队负责。
在这个过程之中,音乐制作人的第二步拓展而来是这样:
- 张亚东:作曲:王菲来作曲,谱一个以“我”为艺术性的轻松曲谱。(举例而已)
- 张亚东:作词:林夕来作词,依旧是以“我”为核心的女性化歌词,要求部分口语化。
- 张亚东:编曲:我和窦唯哥来编排,窦唯负责前三首,我负责后八首。
- 张亚东:演奏:所有参与的乐器,统一使用乐器外录,突出实际听觉感。
- 张亚东:演唱:王菲,你的演唱多用一点声带边缘化的气声,强混不要,弱混点缀一下就行。统一,用第四只支麦克唱?
- 张亚东:鼓谁来打?窦唯?行,窦唯你来打鼓。镲片用PAISTE 502不要用802了。
- 张亚东:贝斯是谁来的?罗研你来,你小子注意点别老是错音。用P贝斯,不用J贝斯。
- 张亚东:录制的小黄过来,mid音色效果你给你一点选择空间,做成两版混音,Lofi和Hifi各一版,等我听完在决定。
- 张亚东:窦唯,你的小子别又喝大了,没时间来了。这个录音棚很特么贵!吉他谁来?没人?我自己上吧。
- 张亚东:…..
以上仅仅是冰山一角,整个音乐录制的过程之中,有任何细节问题,制作人都必须在场,然后在成百上千个音乐维度上,将力量往一个方向使用。最终达到效果。但是实际上,在具体的音乐制作之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音乐制作人去解决,同时如果缺人,基本上音乐制作人都是要亲自上场的。
而还有种种人员不服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朴树录制《生如夏花》时和张亚东大吵一架,搞的张亚东想撂挑子走人。
以上的步骤,在每一首歌之中重复,然后筛选,NG,然后录播,再通过,形成最终的母带。在经过一个月的修饰混音效果加强,才能出成品。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张亚东就是音乐制作人领域的天花板代表。
2:张亚东的音乐成就:
张亚东曾经因为搞音乐长期通宵,导致胃病,最终不得不切掉一部分胃。
而他个人的出身经历,并不是太精彩。
张亚东的母亲是晋剧演员,他从小耳濡目染。在他8岁时学习了大提琴,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但猜测不会太高。13岁时张亚东在歌舞团学习编曲、管弦乐,吉他也是在那个时候学的。22岁时,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发展个人音乐事业,俗称:北漂。
张亚东早期和音乐相关事情,就是以上这么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就是具有天赋和无限可能。
张亚东参与的第一张音乐专辑制作就是窦唯的《艳阳天》。
张亚东担任的第一张音乐专辑制作人,就是王菲的《浮躁》。还是窦唯引荐的,但是就是这个引荐,张亚东开始发光发热。
《浮躁》这一张专辑,标志着整个华语音乐开始了全面学习欧美先进音乐风格养分,同时王菲也是凭借着张亚东的五年助力,成功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以下为张亚东具体的音乐制作人专辑信息:
1:窦唯:《艳阳天》、《山河水》
2:王菲:《浮躁》、《只爱陌生人》、《寓言》、《将爱》
2:许巍:《在别处》
3:朴树:《我去2000》、《生如夏花》
5:李宇春:《皇后与梦想》、《我的》
6:汪峰:《花火》
7:陈楚生:《一个人的冬天》、《冬去春来》
8:张靓颖:《Update》、《张靓颖@音乐》
9:莫文蔚:《回蔚》、《宝贝》
10:刘若英:《亲爱的路人》
11:郁可唯:《温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王菲的《浮躁》。
《浮躁》的审美取向,开始让华语音乐主流上限提高了一个档次。在周杰伦尚未出现之时,张亚东的《浮躁》就是华语独一档。
因为《浮躁》抛弃了当时华语乐坛所有的定式听觉,当时的华语乐团实际上是一个附属产品,主要还是靠着翻唱日韩歌曲和欧美歌曲存活,而内地音乐人的核心还是在通俗音乐走向上,不具备主流音乐人或者说顶流歌手的艺术性作品。
这种艺术性必定是小众的音乐,但是古典也是一种小众,小众才更具有审美引导性和内容丰富度。对于整个乐团而言,具有内核的小众作品才是当时最需要的音乐。
张亚东以个人的另类摇滚风格和迷幻,塑造了这张和当时所有华语音乐气质完全不一样的专辑。
在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审美层次上,重复性代表着毫无价值,与众不同的情感色彩不论品质如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审美。这是一个艺术的感性定性。
这一点,也是深谙于古典音乐的张亚东所熟知的。理论上《浮躁》不应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功,但是结果是窦唯的北京摇滚和张亚东的欧洲迷幻,彻底打开了王菲日后的发展道路,也成为了华语乐坛的冲锋变革之声。
此后,王菲的音乐并没有在窦唯的北京摇滚上停留,而是落在了张亚东的北欧迷幻风格上,古灵精怪的迷幻色彩,成为了别于大众口水歌的高级感。王菲开始走向了音乐艺术化。
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复杂的东西受众小。但话语权就是在与少数人手中。
张亚东就是那个将华语音乐环境艺术复杂化、深度化的第一位功臣。
听没听懂,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