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皇上”只能用来说已经死了的皇帝。
古代封建皇帝的作息通常是有规律的,有时间表。
皇帝说饿了,一般都比时间表晚一些。这个时候,食物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皇帝说开饭呢。
皇帝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说吃就吃。
最著名的就是宋仁宗赵祯的故事。
一次,是赵祯渴了想喝水,回头一看,随从没带水,他就只好忍着口渴,直到回宫才喝到水。赵祯说,没对下人提起,是不想有人受罚。但是你想,他就算提了,没带水就是没带水,不还是一样渴着吗?
另一次,赵祯半夜饿了想吃羊肉汤,但没说。因为赵祯很清楚,宫里并没有现成的羊肉汤,想吃就得现做。还有一次是想吃烧羊肉,也没吱声,因为宫里也没有现成的,想吃就得深夜出去买。
从赵祯的情况来看,皇帝也不是想吃想喝就能马上吃喝,未必。
不过,古人也不傻,还是会给皇帝预备点零食的。多半都是冷的。
这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普通人家也常有零食预备着,只不过不一定用来果腹,纯粹是馋了吃着玩。
有没有想吃热食就随时都能吃到的皇帝?当然有,基本都是昏君。
随时都预备着热食,这个成本就很高了,不是昏君一般不舍得这么折腾。
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清末的慈禧了。末代太监总管小德张就曾任三品御膳房掌案,《清宫太监回忆录》,小德张就曾经说,为了让慈禧能随时吃上热食,御膳房不停火不停工,一直在做菜。
好在,慈禧喜欢吃的东西也就几样。御膳房把同样的饭菜岔着时辰做几份,做好了等着,慈禧什么时候要是什么时候端。一直不传膳,被浪费了的饭菜就倒掉。这导致慈禧每天的伙食费就高达一万多两银子。
而当时一艘巡洋舰,也不过五六十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为了让慈禧随时吃上热食,俩月就糟蹋一艘巡洋舰。
关键就在于,同样的饭菜要岔时做,还要做几份,被浪费了就扔掉。
比如说,慈禧要吃八宝鸭子,虽然她只吃一盘,但做好了最后被扔了的,可能有十几盘了。照这个成本,只有昏君才舍得这么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