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你要了解单位会计业务。
(1)会计业务按发生的时间,分经常性和定期性会计业务。
经常性会计业务是在日常工作中较多发生的事项,它一般与货币资金的收支相联系。对经常性会计业务,要求及时、正确地处理。
定期性会计业务,是按有关规定到一定时间才发生的事项,如定期结算水费、电费,提费用,计提费用,上缴税费等。对定期会计业务,要求按时处理,差免遗漏。
(2)按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分内部和外部会计业务。内部会计业务,是只涉及单位内部各方面的事项,如支付职工薪酬、报销旅差费等,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等,对单位内部会计业务,内部业务应统计准确,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外部会计业务是涉及单位与外部关系的事项,主要包括单位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银行及政府主管部门等有关业务,对单位外部会计业务,要注意了解合同要求,准确掌握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与各方关系。
2.你要了解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2.1 会计对象:在以上业务中,凡是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会计对象的载体就是记录和证明经济活动发生实际情况的原始单据。
2.2 会计6大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个恒等式表示,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利润分配前)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企业所有者享有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3.要了解会计核算与会计科目、会计分录及其关系
3.1会计核算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3.2会计科目: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与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各项损益的增减变动,就有必要按照各项会计对象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是进行分类核算与监督的一种方法。单位性质不同,会计科目设置有所不同。
3.3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的要求,对每笔经济业务列出相对应的双方账户(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基本表现形式可以是这样的
借:会计科目甲 XX元
贷:会计科目乙 XX元
注:可以一对多。
初学者可以通过以下口诀逐渐熟悉掌握会计分录制作方法: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有人总结出了相关口诀: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
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
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
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
注:权益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如果你想快速全面掌握常规业务场景及其会计分录制作方法,可以在头条进行会计分录相关搜索,就会找到相关知识点,按提示进行学习就可以了。例如:
4.具备从业能力要求。准确进行会计处理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计量和会计核算原则。做为一名称职会计必须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或《金融保险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财税政策法规,具备任职企业会计岗位所要求的从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