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祖先是谁?

金庸本姓查,他是江南查姓大族,明清两代査氏家族共出了22名进士,不过他的祖先不是什么好人,这个人叫查继佐,浙江海宁人。在明末清初这个乱世,查继佐靠左右逢源和在文字狱中陷害他人活了75岁,当然他如果死得早,可能就没有金庸了。不过查家后来在雍正时期,还是因为文字狱被弄得差点灭族。

1

话说满清搞定天下后,江南不少读书人还没回过味,没搞清满清的底色,以为这就跟前明差不多。有一个大户人家庄廷鑨,家有良田也是读书人,跟当地官府关系搞的也不错。

这家人从前明丞相后人手里买了一部别人写的明史,然后自己加了点崇祯朝的内容,当然里面词句对大清多有不敬,居然打算自己冒充作者来刊刻,明朝遗民虚伪好名之风可见一斑。

这种事在明朝根本不算事,而且庄家在当地也算望族,总之没人把这个当回事。不少人还附名其上,有官员,也有当地乡绅,金庸的祖先查继佐也为了面子名列书中。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归安知县吴之荣此刻正好被罢官,为了重新被起用,他挖空心思告发庄廷铋以将功赎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将军松魁。 松魁又用文书转告给巡抚朱昌作,朱昌作又告诉了督学胡尚衡,这时候庄廷鑨以巨额钱财贿赂这三人,保住了性命。

为了安全起见,庄廷鑨把指责清朝的语句稍作修改后重新发行。吴之荣见这个计划失败,就专门买了这本书的第一版,直接告上了法司。事情捅上了朝廷,朝廷派侍郎出面审查。当时庄廷鑨虽然已经死了,但他的尸体也没被放过,弟弟受到连累也被斩首。原礼部侍郎李令暂曾经为这本书写过序也被处死,他的四个儿子也受到牵连。

之前放人的将军松魁和他的幕客程维藩被押解到京城,经过一系列复杂博弈,免去松魁的官职,程维藩被斩首。

2

想想看,连满人将军都差点被斩,挂名书上的查继佐怎么可能没事?原来,这家伙在第一次吴之荣举发未果后就感觉不妙,赶在吴之荣第二次举发前,金庸的祖先查继佐,就抢先偷偷给官府告发庄家了!

当然,查继佐的告发和吴之荣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吴之荣主要是为了升官用别人的鲜血染红顶戴,査继佐则主要是为了撇清关系保命,也算情有可原。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里记述了这一段,但只说了吴之荣的丑事,略过自己祖上查继佐的事,也算为长者讳吧。

事实上,金庸老先生是对这位告密者祖先是有好感的,真实的历史里,查继佐有个好朋友,叫吴六奇。没错,就是《鹿鼎记》里大名鼎鼎的吴六奇。在书中,金庸把吴六奇描写成一位“伟光正”的抗清英雄。然而历史上这个吴六奇是大汉奸!投敌后官至太子少保,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数万人!

我们喝口水,看看下面这个继续聊。

靠打小报告躲过一劫的查家在雍正朝,终于还是报应来了。

3

做为江南大族,查家在满清朝廷里为官的很多,查嗣庭由隆科多荐举,授内阁学士,又受蔡珽荐举,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四年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考题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

民间传说他以“维民所止”为题,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结果被人告发“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又查其笔札诗钞,认为查嗣庭“语多悖逆”,遂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等罪,逮狱。

雍正五年五月戊午,查嗣庭自杀谢罪死于狱中,但仍被清廷拉出来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其妻与二儿媳被定发配边疆为奴,怕受辱双双自杀;因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后浙江巡抚李卫上书才得恢复,史称“查嗣庭试题案”。

查嗣庭剩下的家人,一部分留在浙江海宁。一部分跑到了安徽大别山。金庸出生浙江海宁,那么很显然,他与查嗣庭也是有血缘关系的。

金庸的两个祖先:一个靠告发别人保住了性命,一个被别人告发丢掉了性命,甚至家族都差点不保————

此真可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本回答‬部分内容‬‬首发“圣‬谛‬”,已获独家‬授权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