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太子李显带领一众人马,闯进武则天的寝宫,杀了她的两个男宠,逼她退位。退位后卧病在床的武则天,还是凭着自己的智慧,成功构思了自己死后的事情,并且一一实现了。
其实,武则天早就有将皇权交给李家的想法。公元701年,武则天再次回到了长安城,这一年女皇已经78岁。武则天统治时期,都城已经迁到洛阳,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洛阳。在晚年再次回到长安,这信号已经很明显了。
洛阳和长安,并不仅仅只是两座城市这么简单,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武周和李唐各自的象征。武则天回到长安,就有希望将武周政权交还给李唐。
而且早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也已经将她的儿子李显立为太子。在此之前,女皇一直在纠结到底是立侄还是立子。
立子这个决定是她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武则天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智慧的皇帝,所以她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刻已经有了对未来的打断。
就在事情正朝着世人期盼的方向发展时,武则天的两个面首又出了闹了幺蛾子,气得老太太又带着文武百官离开长安,重返了洛阳!
天下苦“二张”久矣
“二张”是何许人也?
他们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女皇的男宠。
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为了将更多美男子聚到自己身边,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叫“控鹤监”,后来改名“奉宸府”。
这个机构的头头就是张氏兄弟,他们俩也是女皇的男宠。这哥俩整天涂脂抹粉,身着锦绣,陪伴在武则天身边,哄得老太太很开心,老太太也很宠爱他们,难免就会恃宠而骄。
人一旦有了权力,就容易膨胀。前文提到,武则天在78岁时已经返回长安,在长安期间“二张”闹出了幺蛾子,这事得从一纸告状说起。
长安三年(703年)九月,张昌宗忽然向武则天递上了一张状纸,状告宰相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礼丞高戬,说他们私下里议论“皇帝年老,不如侍奉太子长久”。
作为臣子说这话可是要掉脑袋的,而且张昌宗还说得有鼻子有眼,还有个证人叫张说。张说是个大才子,武则天第一次举行殿试时,他就是第一名,也算得上是武则天的嫡系了。
魏元忠和高戬到底说没说这大不忠的言论呢?当然没说,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一切都是张昌宗的诬陷,张说也是被串通好的伪证人。目的就是想修理修理太子身边的人,顺便把太子拉下水。
由于这个案子涉及面太大,所以武则天想次日在朝堂之上当面对证。
第二天朝堂之上,张昌宗信心满满,而魏元忠打死也不会承认自己没说过的话,双方僵持只能宣关键证人张说进殿了。
而朝堂之外,忠义之臣都在游说张说不要诬陷忠臣。据《资治通鉴》记载,凤阁舍人宋璟拉住张说的手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同邪诬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刘知几也说:“无污青史,为子孙累!”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意思就是,我可是史学家,你要是敢做对不起魏元忠的事,我就把这事记在史书上,让你的子子孙孙都跟着你蒙羞。
话说张说也是个知识分子,也是有几分风骨的,权衡利弊之后,他决定反水。
朝堂之上,张昌宗还不断催促张说赶快作证,而张说对着女皇朗声说道:“臣面对朝廷百官,不能不据实而言,臣实未闻魏元忠曾有此言,完全是张昌宗威逼臣做伪证!”
张昌宗听到这话完全懵了,慌乱之时大喊道:“魏元忠和张说一同谋反!”随后两人开始在朝堂上争辩。
武则天是何等聪明的人,她一下子就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她看着自己的小情人被当众耍弄,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怒喊道:“张说!你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也应治罪!”
最终,魏元忠从宰相被贬为了县尉,张说和太平公主的情夫高戬也都被流放岭南。
按道理,武则天已经够给两个小情人面子了,可他们被宠坏了,还不死心,一心想往死里整,结果把事情闹大了,使得武则天又返回了洛阳。
“二张”此时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大臣们也迫切想要搞掉这两个“毒瘤”,因为“二张”做得坏事远不止这一件。
在这里简单地提一下张氏兄弟做过的坏事:首先是贪了很多钱,武则天曾经要修建一尊大佛,张家兄弟从工程款里贪了四千万钱,这可是个大数字;然后是间接害死了李显的一双儿女李重润和永泰郡主,以及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还有就是陷害大臣,比如魏元忠、唐休璟等一大批大臣。
你可能会问,武则天这么聪明的人,难道她不知道“二张”做的这些事吗?为什么还要事事维护他们呢?
其实,女皇的心情也很复杂,一方面她也不想得罪大臣,另一方面她还想保护两个小情人,她也一直在这之间寻找平衡。
终归还是因为女皇老了,武则天晚年时多灾多病,但她还不想失去对权力的掌控。而二张除了容貌俊美之外,还有一些聪明才能,值得武则天信赖。女皇是把她的这对小宝贝儿当做了眼线用,毕竟她需要对朝廷内外要有更多的了解。
过分宠爱“二张”也是武则天高超政治智慧的体现,当时朝廷内武家和李家一直在明争暗斗,纵容“二张”也算是转移矛盾,让李、武二家都将矛头指向了张氏兄弟。
事实上,武则天这样纵容庇护“二张”,站到了大臣的对立面,最终也彻底将自己推到了空前危险的境地。
而这一场危机也正在暗中酝酿。
差点失败的“神龙政变”
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的嚣张跋扈,恨得大臣们牙根痒痒。可又能怎么办呢?有女皇给他们撑腰,大臣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加上武则天晚年重病缠身,身边只有“二张”侍奉,与外界的联系也渐渐减少,对朝政的把控力也有所下降。
而此时武则天和太子、大臣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了。大臣们刚开始想通过司法的途径搞掉“二张”,但由于武则天的拼命庇护,这条路走不通。
也有人想过暗地里搞掉他们,找两个壮汉杀这两个小白脸,应该问题不大。但这样的后果可能会激怒女皇,引发不必要的伤亡。
最终大臣们聚在一起一商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搞一票大的,直接让女皇退位。参与这场行动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李唐皇室,主要以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为主,他们对“二张“恨之入骨,也希望能尽快让皇权重回李家。
另一类人是那些被张氏兄弟穿小鞋的人,“二张”骄横可能这么多年得罪了不少人,而且对有些人手段还很残忍,所以这类人也非常恨他们。
方向已经定了,就需要找一个领头人,很快大臣们就将宰相张柬之推到了前面。张柬之是大器晚成的传奇人物,当时他已经是80岁高龄了,说起来武则天还是他的贵人。
但没有办法,“二张”气焰熏天,国家前途未卜,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此刻最紧急的就是清君侧,确保太子能顺利继位。
对于这场政变,张柬之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第一是拉拢重要人物。他拉拢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右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这个人是北衙禁军的统帅,他的军队驻守在皇宫的正北门玄武门,直接保卫皇帝的安全,只要能够成功策反他,政变成功就有希望了。
李多祚是靺鞨人,其祖先是靺鞨酋长,后归顺大唐。张柬之二话没说直接攻心。他问李多祚:“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李多祚也是个性情中人,眼含热泪地回答:“大帝也!”也就是唐高宗,张柬之一听这事有门儿,继续说道:“今大帝之子为二竖子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所德乎?”就是说,如今太子受到“二张”这两个小儿威胁,难道将军不想报答高宗皇帝的恩德吗?
李多祚也是个聪明人,他大致知道了宰相想要干什么,当下就答应了:“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
手中有枪,心里不慌。搞定了右羽林军大将军,接下来就是比较难搞定的左羽林军大将军了。
张柬之的第二个准备就是加强军事力量。右羽林军是驻守玄武门保护皇帝的安全,而左羽林军则是驻守在皇宫以南的皇城,皇城是z府所在地,所以这支军队的主要职责是保卫朝廷。
之所以说左羽林军比较难搞,是因为左羽林军大将军是二张党羽,是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宜。
但这也难不倒张柬之,大将军虽然是武攸宜,但我可以利用宰相的用人权把你架空。于是张柬之把他的亲信桓彦范、敬辉等人安插在了左右羽林将军的岗位上。这一番操作之后,武攸宜变成了光杆司令,张柬之彻底取得了军队的掌控权,这样政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张柬之作的第三项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联络李唐皇室,这是成败的关键。
这次政变必须要打着皇室的旗号来诛杀二张,否则就是以下犯上,此时张柬之必须要跟太子李显好好沟通下。
当时太子每天都要从玄武门出入给武则天问安,张柬之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跟李显商量了政变计划。因为这件事跟太子的切身利益相关,李现倒也痛快,欣然答应了。
此外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人也都参与了进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他们按计划兵分四路:
第一路,张柬之、崔玄暐和部分禁军,控制住玄武门;
第二路,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率兵赶往东宫,迎接太子到玄武门,号令天下;
第三路,太平公主安排宫女在宫内接应;
第四路,相王李旦和他的司马袁恕己率兵控制各职能部门及二张党羽,稳定京畿。
这计划看似天衣无缝,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出了岔子,差点让政变毁于一代。
第一个掉链子的是太子李显,事到临头太子竟突然害怕了,一想到母亲的铁血政策,他就吓得腿肚子发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越想越害怕,干脆不想走了。
可此时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太子如果不出面,这次政变就彻底失去了正义性。紧要关头,太子的女婿王同皎出来游说,好说歹说,连哄带威胁,终于说动了太子,第一个危机算是解除了。
第二个岔子出在了玄武门上,张柬之率领主力来到玄武门,本以为可以畅通无阻。没想到当天殿中监田中道率领千骑在此执勤,死活不给让路。
千骑是北衙禁军的一支非主力部队,将领由皇帝任命,挂靠在羽林军名下,属于半独立状态。当时张柬之疏忽了,没有对这支部队进行特别关照。而田归道又认死理,无论怎么说都说不通,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这样僵持下去,政变又是前途未卜。正在此时,太子一行人马赶到了。太子一出面,田中道也就妥协了,这个麻烦也算解决了。
将士们进入玄武门之后,直扑女皇的寝宫迎仙宫。此时张氏兄弟正在迎仙宫外廊的屋子里睡觉,听见声音立马起床,刚出门就被杀死在了廊下。“二张”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驾鹤西去了。
杀死二张之后,张柬之带兵直接进入了武则天的寝殿长生殿。女皇听到声音后问道:“是谁在兴兵作乱?”
此时已经80岁的张柬之回答道:“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因为害怕泄露消息,我们事先没敢告诉陛下,真是罪该万死!”
武则天转头看了一眼太子李显说:“原来是你,既然张氏兄弟已经被杀,你就回东宫去吧。”李显倒也耿直,一句话说不出来,哆哆嗦嗦地竟真的就要往外走。
太子怎么能走呢?政变的目的不就是要把皇权归还李唐吗?太子走了大家不都白折腾了吗?
旁边的桓彦范忍不住开口说道:“太子不能回去,当年天皇把太子托付给陛下,如今太子早已成年了,应该继承祖业,现在天意民心还思念李唐,我们这些大臣才拥戴太子诛杀陛下身边的奸臣。现在,请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这话已经很明显了,武则天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已经到了非退位不可的地步了。
与此同时,相王李旦也带着他的部下逮捕了二张的党羽,很快控制了京畿。
“神龙政变”就这样结束了,属于武则天的时代也正式终结,她50年的铁腕统治就这样黯然收场了。
政变后武则天又会面临怎样的处境呢?
退位后的女皇
神龙政变发生后的第二天,武则天被迫下令太子李显监国,第三天传位给李显,第四天李显正式即位。
一切发生的都很突然,由不得半点拖沓。
这是李显第二次当皇帝,第一次是二十一年前,从他父亲唐高宗李治那里继承的大唐皇权。时隔二十一年,他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大周政权。
他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分别从父母那里继承皇位的皇帝。
李显即位的第十天,也就是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四日起,正式下诏改国号为唐,宗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都恢复到了唐高宗去世那年的标准。并且重新确立长安为都城,洛阳为东都。
武则天创造的所有新字全部废除,只留下了一个“曌”字,这是他母亲的名字,不能改。
这道诏令意味着武周政王朝彻底灭亡,武周王朝是武则天一生奋斗的结果,虽然她也曾想将政权交还李唐,但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活着的时候,眼睁睁看着自己建立的政权被毁灭。
而退位后的武则天有什么变化呢?
第一个变化就是迅速衰老憔悴。
武则天本身是非常注重保养化妆的,她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已经67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一个老太太了,但在武则天身上完全没有表现出衰老的迹象。不仅如此,在武则天身上还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她在69岁时长出了浓密的眉毛,72岁时又长出了新牙。
虽然说武则天在699年之后,身体就一直欠佳,但她每次露面都是神采奕奕的,完全看不出是抱恙的状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
而当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退位之后精神受到了打击,一下子就衰老了下去。
据《唐统纪》记载:及在上阳宫,不复栉沐,形容羸悴。上入见,大惊。
意思就是,武则天住在上阳宫之后,就不再注重梳洗打扮了,容颜也迅速衰老。皇上李显看见后,都吓了一跳。
所以说,权力才是最好的保鲜药。
第二个变化就是被软禁了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
武则天退位后便搬到了洛阳宫城西边的上阳宫,门前有重兵把守,不得迈出宫门半步。这真是风水轮流转,当年武则天将李显幽禁在房州,将李旦软禁在洛阳,都是十几年不能迈出大门一步,如今轮到自己品尝被软禁的滋味了。
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武则天的待遇还没有那么的不堪。李显依然为母亲保留了皇帝的称号,还给她一个尊号,叫则天大圣皇帝。按说李显恢复大唐国号的时候,武则天就是一个亡国之君了,作为亡国之君还保留着皇帝的称号,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而且李显还定下规矩,每十天要率文武百官到上阳宫去看望一次武则天,这待遇已经是相当可以了。
除此之外,李显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神龙政变之后,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她到底是篡逆的奸臣还是个治世的能君呢?
李显在即位赦文里说,当年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于淮甸,务挺潜应于沙场。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也就是说,高宗死后,李敬业在江淮地区造反,程务挺想要在塞北地区接应,在国家危难之际,武则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了国家,这才应天顺人,登基称帝的。
而如今天下大定,所以武则天“凝怀问道,属想无为”,意思就是武则天皇帝当累了,主动把皇位让给了李显,恢复大唐。
这就是说,武则天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替儿子管了十几年的江山,如今天下稳定,她又把江山社稷交给了儿子。所以,武则天并不是篡逆的奸臣,而是一位明君。大周王朝也不是“伪朝”,而是大唐的变体,这就是承认了周唐一体了。
神龙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距离政变过去了已经整整十个月,武则天已经奄奄一息,她发布了人生中最后一道制书,也就是遗制。
她的遗制内容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要强了一生的老太太最终投降了?其实这遗书里蕴藏着武则天巨大的智慧。
遗制写道: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意思就是,她死后要去除皇帝的帝号,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来,并且要与高宗合葬,把自己的神位也放到李唐的祖庙里去。
这就意味着武则天完全放弃了武周王朝,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难道是她投降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做她有现实的考虑。
恢复了高宗皇后的身份,即便以后世人对她的评价发生逆转,也会对她手下留情。与高宗合葬,就避免了以后被人剖棺戮尸。显然这份遗书,是经过武则天深思熟虑的,也是为长远利益打算的。
但这份遗制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首先与高宗合葬这条就很多人不同意,他们觉得与高宗合葬不得凿开墓门,这不惊扰高宗的英灵吗?更何况高宗为尊,武则天为卑,哪能以卑动尊呢?
面对不同的意见,唐中宗李显坚决支持她母亲的遗嘱,并且亲自护送灵柩返回长安,开启乾陵,将武则天葬在了唐高宗身边。
而且,李显还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重申了对武则天的至高评价: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武则天死后,武家也没有受到打压。李显和武三思还成了朋友,而且武三思和为皇后还成了棋友。武三思闲着没事就进宫和韦皇后下棋。不得不说,李显真是虚怀若谷啊。
此外,武则天的遗嘱里还赦免了两批人:一是,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等人的亲属;二是,赐魏元忠实封百户。
皇后、萧淑妃是武则天第一批敌人,而魏元忠是最后一个被她冤枉的大臣。这就等于说,武则天对于曾经的罪过她的人,已经从头到尾都原谅了。
得知被赦免后,魏元忠说道:“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这一刻他只记住了武则天的好。不得不说,武则天临终前依然保持着政治智慧,令人佩服。
正是武则天这种政治智慧,使得她82岁寿终正寝,生荣死衰。正如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结语:
武则天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她统治时期既任人唯贤又任用酷吏,在经济上是经济发展与民户逃亡并存的时代,在社会方面是社会结构调整与血腥杀戮的时代。
总之,她的每一项成绩都伴随着矛盾,就如那句名言讲的那样:每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
她的功过是非任人说,就像墓前立着的那座巨大的无字碑一样,由着后世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