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当修不易修
首先感谢白衣少年狂的题问,给了我们讨论和回答这一问题的平台和空间。
欲言现代人都不想修家谱、族谱。这不现实,亦不可能。相对说来,现在年轻人多的是不看重这些;老年人却有不少的放在心上,有的地方近年甚至掀起修谱热,可见一斑。这里我要说的是,家谱当修不易修。因为,我主持过本家百年家谱续修工作,感触颇深。
欲言当修。就是说通过修谱,我们可以明宗源,知支系,别亲疏,重孝道,传家风。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从何而来,身世可以不明的话,那您能在人生的路上有何修德与作为?又有什么可以传受给自己的后人呢?君不见,旧时的科举考试,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在卷面上,写出自己上几代祖爷尊称、大名、职业。不言而喻的是,你可以不为秀才、状元;但不可以忘根、忘祖,甚至忘恩负义。有道是“人过留名,鸟过留声”。欲求自己一生活的明白,不至糊涂,无愧来人,在我们生命有限的年月里,不能不重视修好自己的家谱、族谱。
再言,时下家谱确实不易修。我曾为中湘邓氏六修谱主编,并主特全程工作。只觉得今时修谱,与老前辈的旧时修谱相比较,确实今不如昔,困难重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和问题。
一是组织基础不同。过去有祠堂,有族长,有支糸负责人,亦有既定的修谱期限和规章,起手不难;而现在一慨全无,工作场地都没有,组织待建,无从谈起。
二是物质基础不同。旧时家族祠堂,尤如一级基层政府,有山土田地粮仓,物质充盈;更有以家规家训为前提的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或祠堂出资,或众宗分担,任由族长一锤定音。现如今,族产全无,加之修谱耗费非小,从零筹积,谈何容易?
三是观念不同。过去续修家谱,天经地义;现如今多为急功近利,而家道孝义,全面滑坡。组织发动,难上加难,可想而知。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我主持并已经修好的《中湘邓氏六修族谱》的实践经验看,修成家谱,至少“五要”。
一要有一个有能有德的主持人;二要有一批有情有义的捐助者;三要有一本知源知糸的老家谱;四要有一套可感可信的工作规程和监督管理制度;五要有一支吃苦耐劳的工作骨干。
总而言之,修谱是一个糸统工程,亦是一大尊宗孝祖,惠及全族宗员的德道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主事者,不仅要有使命感,而且要做到“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尤其是高度重视做好过硬的前期工作,确保涉及千家万户的修谱工作做好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