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个非常复杂、非常有趣,同时也非常神秘的历史人物。
大多数人都知道“洪秀全”三个字,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进程影响太大了。可是具体到“洪秀全”个人,网络形象(或舆论形象)和真实形象割裂感非常强。
有人推崇他是英雄,也有人信誓旦旦的说他就是个色魔。
史料中直接关联洪秀全个人的资料极少,甚至太平天国已经震动全国的时候,前线剿匪官军还给朝廷上书汇报——洪秀全实际不存在,只是个木头人(“或云系刻木偶为之,实无其人”)。
天京定都以后,洪秀全又几乎全然“隐身”。按照当时太平天国的法规,如果天王府的人敢把半点信息泄露,或者外人私下敢把外界信息带入,都要接受严惩。
有学者推测,至此以后,洪秀全可能几乎一步也没有迈出过天王府。很多人渲染洪秀全的荒淫,但大部分史料都是基于当时一些根本未涉足天王府甚至南京的名绅笔记,或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各类横空出世的“史料”。
有在太平天国任职的传教官留存的回忆录,关于天京事变的回忆比较翔实,陈承镕等天国高层的身影都有闪现,但唯独洪秀全形象模糊,因为在天京城内天王是近乎“隐身”的。
李秀成的回忆录也佐证了这一点,金田起义时,诸王基本都在前线,唯独洪秀全在外地“密藏”,起义成功后才被东王杨秀清派人接来。到了太平天国末期,洪秀全依然保持神秘属性。甚至李秀成这样的高级将领,在天京城困竭之际,还是先和群臣计议。天王在重大政事方面,即使生死存亡之际,虽有存在感、决策权,却不见具体参与,就像李秀成吐槽无奈的——“主又不问国事”、“军务政务不问”、“又无明断下诏,不问军情”、“不修政事”。
天京之变前,军政事务基本由东王处理,起义时洪秀全负责“密藏”,起义成功后再被东王迎回;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天王府蜗居,实际天朝中枢在东殿;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信誓旦旦的说军师也要自己做,可实际政事也没见他参与多少。
洪秀全到底在干嘛?在享乐吗?我觉得不是,天王府里的事情,莫说现在人不知道,彼时天京城高层知道的都没几个。从幼天王的回忆来看,洪秀全不像个贪图享乐的人,生活可能还不如一般达官贵人,虽然贵为“天王”,还是保留了两广贫家的习惯——有了病不看病,靠自己免疫力硬抗;吃饭不讲究,喜欢吃生食冷食,甚至抓爬虫享受“美食”。从清军方面记载的挖开洪秀全尸体情形来看,洪秀全死前呈现出了和他年龄不符的老态。
至于“荒淫”,我个人不是很信服。不是为了给洪秀全辩白,而是因为个人性事本来就不重要,虽然很能迎合群众的兴趣点。再者现有史料(注意,是严肃史料)根本无法证明洪秀全荒淫,天王府里的事,李秀成等天国高层都不一定知道。
我认为洪秀全是一个“不问政事”+“不追求个人享受”的起义军领袖。用李秀成的话来说——“主不问国中军民之事,深居宫内,永不出宫门,欲启奏国中情节保邦之意,凡具奏言,天王言天说地,并不以国为由。” 又不干正事,又不享乐,洪秀全到底在忙啥?
李秀成口中洪秀全每天都在——“言天说地”。洪秀全的“言天说地”不是简单的信奉宗教,而是要自己去亲力亲为的“折腾”。抛开一切政务繁芜,天王府对洪秀全而言更像个完美的“象牙塔”,没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比喻,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一个“雄心壮志”的中年“民科”,每天不修边幅不讲营养,随便吃两口,然后一脑子扎进量子力学准备破解世界级科研难题。
结合洪仁玕、幼天王回忆及其他史料,洪秀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
看书、烧书、改书
根据幼天王供述,在太平天国内部,各类“邪书”都是被禁止的,只能阅读、流通洪秀全亲自修订的著作。但根据洪仁玕留下来的信息,洪秀全本人还是有机会接触各类“邪书”,并且洪秀全的阅读方式很奇怪,每次读完后都会一把火烧掉。
洪秀全对《圣经》进行修订,同时还对大量中国古籍进行删改。这个工作量是非常恐怖的,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洪秀全把时间、精力、注意力放到了哪里。
李秀成口中,洪秀全不问政事;但有材料显示,洪秀全对《资政新篇》进行了认真的逐字逐句批阅。为什么?洪秀全对具体的政务毫无兴趣,但是对《资政新篇》这种带有空想性质甚至“扯淡”性质的玩意却投入的很。
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组合实际是非常match的。杨秀清目不识丁,但是个天才的政治家;洪秀全满脑子的“言天说地”,一门心思扎在各类思想建设上。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杨秀清非常怀念,给了他极高的荣誉,多次反复写诗怀念杨秀清。可能杨秀清才能保证洪秀全可以心无旁骛的进行思想实验。
晚年洪秀全肯定是很孤独的,天王府里都是妇孺,无可共语者;自己的想法被李秀成等人看来不过是扯淡至极的“言天说地”。
可能会有新的史料被发现,天平天国的历史会更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多的谜团会被解开。
但洪秀全,尤其是洪秀全脑袋里的想法思想,都随着肉体和天国覆灭而无法复现。
所有帝王都是孤独的,洪天王是孤独中最特别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