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一些人严刑拷打招供之后真能保命吗?

这不取决于招供人本人,而是取决于审讯和施展酷刑的人。

“招了,还能给你一条命”,这句话看似存在商量的余地,可实际上呢?对手既然敢说出这句话,那此时的被审讯人自然已经落到了对手的手中,当自己的生命安全都被别人所控制的时候,你还有谈判的本钱和底气吗?

所以招供还是不招供,并不是决定你生死的要素,真正决定要素的是手握屠刀的对手!

我们先看看明清战争时期的一些实况场景:

八月初三,前往捉生的图尔锡获一骑马人解来,问消息毕,杀之。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初十,获来自锦州之蒙古哨探—名,讯问后杀之。

至少从上述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清军侦察兵在捕捉明朝俘虏时,他们经常采用的套路就是俘虏—讯问—斩杀。我们相信俘虏在回答问题之前,清军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即招供就可免你一死,俘虏也非常配合地说出了他们想要的答案。可最终的结果呢?

刀在我手里,也同样架在你的脖子上,杀不杀只取决于我,而不取决于你!

当然,这些都是封建时期的场景,到了近代相对文明的时期,在战争年代保留了一丝人性的背景下,有些人是可以通过招供来获得免死的,甚至还可以得到重用而投靠对方的阵营。不过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待遇,也并不是因为对手真的存在人性,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利用价值还在继续存在而已。

例如,1950年被捕叛变的蔡孝乾,他在被抓时也曾经咬紧牙关拒不透露出任何情报,至少根据后来的记载来看,对方曾经用免死的诱饵来诱惑他,接着又用高官厚禄来诱惑他。在一切诱惑全然无效后,对手开始采用酷刑。据说蔡孝乾被折磨了数日之久,导致其浑身不能动弹,双眼甚至出血。

不过他能坚持住,一方面是因为他还有一定的骨气,但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对手开出的诱饵还不够大。所以随后对手拿出更高价码的时候,蔡孝乾就直接选择了投降,并且将高达1800多人的地下党网络的信息全盘供述了出去。

但他在招工后并没有被处死,毕竟他的级别摆在那,能够引诱他叛变,完全还可以得到更好的价值。但它下面那1000多人可就惨了,很多人据说招供之后照样被处决,毕竟下面的这些人没什么级别,从她选择招供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失去了任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