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和迫击炮相比,劣势太明显了!
有人可能要说,掷弹筒本身,不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嘛?确实,掷弹筒的发射原理,确实和迫击炮很类似。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下面详细分析:
传统的迫击炮,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炮身(炮筒),支架(上面有螺杆,手轮,可以调节方向,高低角度),座板(这个简单,就是块铁板)。
此外,还有瞄准镜之类的附件。不过,即使没有瞄准镜,熟练的迫击炮兵也能把炮弹打得非常精确。
战场特殊情况下,迫击炮兵可以采用简便射击方式,只用一根炮筒,不用支架和座板,用大地直接承担后坐力,用人力调整炮身角度,也可以完成发射。
迫击炮简便射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炮兵唐章洪,时年仅仅17岁,就是使用一门82毫米迫击炮,一个人发射82迫击炮弹炮弹近千发,击毙美军420余人!在最艰苦的时刻,唐章洪就是使用了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式。
志愿军炮兵英雄唐章洪
而采用支架+座板实行标准射击的时候,通过调节方向机和高低机,迫击炮可以取得很不错的命中率。
比如,你用一门迫击炮,要打一个重机枪阵地,先打了一发,发现弹着点远了100米,那么调整一下高低机,再连续打几发急速射,肯定就把这个重机枪阵地敲掉了。
现在,我们把迫击炮换成掷弹筒,来打,区别在哪里?
掷弹筒的结构,主要就是炮筒,座板,没有方向机和高低机!发射的时候,完全是靠射手用手扶着,来确定方向和高低。
那么,掷弹筒用来打上文我说的重机枪阵地,发射第一发之后,调整远近,全凭射手的手感和经验。能不能打掉重机枪火力点?可以!但是,需要一名非常熟练的掷弹筒射手!
所以,光从射击的精确性来说,迫击炮射手要命中,就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有一名老迫击炮兵来指挥,哪怕手下的兵都是一群新手,也能打出神射级别!
而掷弹筒手,要打出同样的效果,就需要全部都是老兵级别才行。这玩意,想打准太难,想打不准,太容易了。
以上,是从射击原理方面,阐述了迫击炮容易比掷弹筒打得准的原因。来个分割线!
下面,再说,炮弹的因素。
现代迫击炮的口径,从60起。而掷弹筒,口径多是50,而且,所有掷弹筒的口径,基本上都是50。
所以,从炮弹威力来说,60迫弹的爆炸威力,直接碾压50掷弹筒弹。
从射程方面来讲,迫击炮也是直接碾压掷弹筒。50掷弹筒射程可达700米,60迫射程轻轻松松3公里+。
从命中精确度来说,迫击炮也要大于掷弹筒。
比一比之后,给你一个掷弹筒,给你一个迫击炮,二选一,让你选一个,你会选哪个?再来个分割线!
说回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军工生产并没有实现统一生产,各个根据地兵工都是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本区野战军的弹药供给。
早在八路军时期,我军就实现了掷弹筒武器的全部自己制造!从掷弹筒筒体,到掷弹筒炮弹,装药,底火等等,根据地都可以全部制造!
但是,迫击炮,尤其是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则无法实现自我生产。主要是,没有炮钢的锻造设备。
所以,根据地的军工,无法制造迫击炮的炮身,只能制造迫击炮的炮弹。要获得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只有依靠缴获。
这种情况下,多用掷弹筒,多打掷弹筒弹,也就成了解放战争中的一种选择。
补充资料:解放战争中,太行根据地兵工利用火车大轴,成功制造出了120毫米迫击炮炮身,和150毫米迫击炮的炮身。生产相应口径的迫击炮弹药不是问题,但是这两种大口径迫击炮,产量不高。
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全国规模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淘汰掷弹筒这种简单武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有了更多的军工资源,安排合适的军工基地,批量生产各种迫击炮,实现炮兵武器的标准化,制式化,是必然的选择!
你想,辛辛苦苦培养一个掷弹筒熟手,那么他以后的军旅职业生涯,打的永远是50口径的掷弹筒小炮炮!
通过炮兵学校培养一个迫击炮手,那么,60迫,82迫,100迫,120迫,150迫,160迫他都可以打啊!
你品,你仔细品,品出其中缘由滋味了嘛?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