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前,对西域进行有效统治最成功的莫过于唐朝。
唐朝前期,政府在西域的驻军只有2万人,却能维持西域的稳定。
相比之下,宋神宗时期北宋在陕西驻军多达几十万,却不能遏制西夏的入侵。
同样是政府军,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唐朝靠的是什么?
唐朝军队善战,极具威慑力
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陆战之王,而骑兵战斗力强弱取决于战马的素质,当时中国最好的战马,有百分之八十来自西北。
唐朝军队的最高统帅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是鲜卑族,母亲窦氏也为鲜卑族,而其父李渊长期担任山西军政长官。
李渊父子长期在山西驻守,利用山西的得天独厚的战马资源和作战环境,打造出一支适应野战、战斗力超强的骑兵,也诞生出一批狼性十足的优秀将领。
而且这支队伍的官兵在山西训练、作战多年,跟突厥人长期打交道,对少数民族军队更了解,更了解敌人,更容易克敌制胜。
这些军队熟悉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他们在西域驻守,更有威慑力。
而宋朝初期的军队,成长在中原地区,赵匡胤建立宋朝时以及建立之后的主要对手,如后汉、后蜀,南唐、吴越等也都是平原地带的军队。
宋朝军队和少数民族军队交锋很少,得不到充分锻炼,战斗力很难提高,对少数民族也无法形成威慑力。
唐朝国力强大,做坚强后盾
一个王朝强大的时候,维护稳定的决心就非常大,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唐朝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
唐朝时期,对外至少进行了130场战争,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他们的对手有十几个,来自四面八方:新罗、高句丽,突厥,吐蕃,大食,吐谷浑,突骑施,勃律,南诏,回纥等。
唐武德三年到武德九年的六年间,唐朝就打了三十场“对外”战争。
唐贞观二年到二十二年,唐朝又进行了二十多场“对外”战争。
而且这些战争,大唐军队胜多负少,战果辉煌,都实现了战略目标。
长期战争,不但维护了政权稳定,也锻炼出来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和涌现出一批像李靖、李绩、柴绍、薛万彻等能征善战的将领,打出了大唐的威名,让四方臣服,让少数民族甘心接受大唐天子的统治。
如果说进行一场“史上最能打的王朝”评选,唐朝会毫无争议当选。
更为重要的是,唐朝的强是国富民强,开放式的强,不是大清那样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强,是军事、经济、外交、综合性的强,而不是单单某一方面的强。
唐朝当时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唐朝政府树立起了绝对权威,李世民也被西域人民尊为“天可汗”,唐朝政府在西域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即使有少量驻军,也能维护稳定。
相比之下,宋朝的对外战争频率相对较低,而且负多胜少。
除了消灭北汉的战争取得胜利,数次攻打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都铩羽而归,没有实现战略目标。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但是国防不行,产生不了威慑力,军队人数再多也没用,少数民族根本不把宋朝军队放在眼里。
唐朝恩威并用,四海归心
军队战斗力强,国家强大是后盾,是维稳的重要原因;但是光靠高压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蒙古骑兵在欧洲的覆灭就是明证。
确切地说,要有辅助手段,与各族人民平等相待,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才能让西域各部首领心悦诚服,维护西域稳定,加强朝廷在西域的统治。
李世民刚即位的时候就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又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大意是说,少数民族虽然跟我们风俗不同,但也跟我们一样都是同类,我们不要高高在上,不能歧视他们,要信任他们,这样的话大家就会亲如一家,和睦相处。
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后,并没有采取历代统治者惯用的分离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尊重和保留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
不仅如此,唐朝政府还沿途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对突厥降户进行妥善安置。
朝廷还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专门负责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
唐朝在西域驻军初期,粮饷让当地人承担,这极大加重了沿途百姓的负担,之后朝廷改变政策,“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各量防人多少,于当处侧近给空闲地,逐水草所宜,斟酌营种,并杂蔬菜,以充粮贮及充防人等食。”
大意就是,驻防的军人,除了担任防守任务,还要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分配空地供他们耕种,并要注意杂种蔬菜,以供粮储和食用,
这就极大地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
李世民还跟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比如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如此一来,就拉近了民族中间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减少摩擦,增加了中央政府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用夷制夷,分化瓦解
同时唐朝统治者还给予少数民族以高度自治政策,用少数民族管理自己,朝廷在西域设置若干都督府,都督府是单纯的行政机构,不能有正规军,他们的安全由朝廷军队保卫,都督均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即羁縻府州制度。
如此就降低了统治成本,缓解了中央政府跟少数民族的矛盾,减少了对抗风险。
唐朝统治者还利用少数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拉拢一批人为自己所用。
李世民征服东突厥后,大量突厥人为唐朝效力,包括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契苾何力(回纥)、执失思力(突厥贵族)、阿史那设尔(突厥贵族),他们坚定不移维护唐朝统治,在发生动乱的时候,能策应唐朝军队,迅速稳定局势。
遥相呼应,非孤军作战
民族再团结,国家再强大,但是两万兵力也显得有点少。
西域面积很大,数百万平方公里;而当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部队机动性受到局限,一旦有事,反应很慢,仅靠两万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唐朝在西域驻军并非只有两万。
史料《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北庭节度使……管兵二万人,马五千疋;安西节度使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
不仅如此,北庭都护府还下辖15个守捉和16个军镇,他们都是边地驻军机构,每处兵力在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
这15个守捉的唐军不是正规军,有时是朝廷招垦的农民,有的是临时雇佣的当地人,或者是随军家属或退役军人,甚至是发配的罪犯组成。
他们的战斗力不如正规军,也不具备野战和远征的能力。
但是他们都经过训练,在战时承担后勤支援、维护治安,参加小规模战斗绰绰有余。
虽然朝廷在西域驻军不多,但是其它地方驻军不少,比如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部,是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对唐朝中央政府来说是战略要地。
因此唐代前期,中央政府始终牢牢控制着河西走廊,在那里拥有大量驻军,兵力不少于7万,而且是精锐骑兵,属于快速反应部队。
一旦发生战乱,上述地区的军队随时可以进入西域对大唐驻军实施增援。
此外,因为唐朝的强大,西域很多少数民族归顺中央政府,军队也服从指挥。
在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征调这些地方的军队前去增援。
除了上述几种因素,唐朝的兵器也非常给力,唐刀在世界上闻名遐迩。
宋朝建立时,西夏、辽国已经做大,西部、北部被封锁,宋军不但没有优质战马,制造兵器的镔铁原料也非常短缺。
综上所述,唐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统治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的因素,也有少数民族内部矛盾的因素,还取决于唐朝皇帝高超的统治手腕以及与时俱进的民族政策。
而宋朝诞生在西夏和辽国蒸蒸日上时期,军队成长于中原地区,没有在恶劣环境中野战的经验,还缺乏优质战马也缺乏先进兵器,多种原因造成了宋朝时期不但不能收复失地,反而被动挨打、外患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