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

中举后的范进,由于兴奋过度,居然疯掉了。

范进这个人物,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他在书中的形象,是一个出身卑微,性格懦弱的可怜书生。

并且,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功名的痴迷,他穷尽了一生的精力,只为了博取一个功名。

而在范进五十四岁那年,遇到了贵人提拔,得以高中举人,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范进中举后,都发生了什么呢?他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呢?

首先,范进在中举后突然“疯”了

最开始,范进并不知道自己中举的消息。

书中介绍,在开皇榜的当天,范进并没有在家,以至于前来报喜的兵丁,以及来看热闹的四邻,居然找不到正主儿。

那么,范进当时干什么去了呢?答案是他去集市上卖鸡去了。

之所以要卖鸡,是因为范进家里,已经无米下锅了,包括他,以及他媳妇,还有他的老母亲,都饿了好几天了。

因此,在母亲的吩咐下,范进这才将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米。

通过这一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知道,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的生活过得极为窘迫,并且,再加上他不善经营,又为人木讷,导致邻居们对他颇为歧视,连米都不肯借给他。

所以,范进一家的日子有多苦就可想而知,他的媳妇就说过一句话,极为贴切地形容了一家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范妻

不过,范进卖鸡换米终究没成功,为什么呢?一来,他这个几乎没什么谋生技能的书生,连如何卖鸡都不知道,在集市上晃荡半天,始终未能将鸡卖出去。

二来,是因为前来寻他的邻居,硬生生地把他拉了回去。

在原文中,前来报喜的兵丁以及邻居们把范家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但范进迟迟未归,无奈之下,范母就请一个邻居前去集市上寻找范进。

而这个邻居在找到范进后,先进行了报喜,不过,此时的范进却认为,邻居是在“诓”他,他根本不信自己中举了,甚至丢下邻居,自顾自走了。

之所以范进会有这种反应,其实结合他的经历,这也十分正常。

范进读书读了几十年,而为了博取一个功名,他从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据他所说,他已经前后考了二十多次。

但即便是考了二十多次,临了也只是考中一个秀才而已。

因此,他才会以五十四岁的“高龄”去继续参加科举,而他之所以屡试不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文字荒谬”,加上不善钻营,得不到考官们的赏识。

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进根本不敢相信自己会中举,毕竟几十年来,不中是常态,他也已经习惯了。

而这次他能中举,得益于他遇到了人生的贵人。

这个贵人名叫周进,正是他垂青范进,才让范进一步登天,那么问题来了,这周进和范进之间,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为何他会垂青范进呢?

要是通读过《儒林外史》全文,其实就能找到答案。

周进的人生,和范进差不多,他也是考了一辈子始终未能中举,并且,他到了六十多岁,依然还是个秀才身份,那时的他,受年龄限制,已经不能再参加科考了。

而他之所以能当上考官,则是靠着几个朋友帮助,共同凑了200两银子,让其花钱买了个监生的资格后(明清规定,监生可以参加科考),方才考中举人的。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所以周进在看到落魄的范进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才大发恻隐之心,高抬贵手,给了范进机会。

当然,不管范进是如何中举的,但终归他是中了,而邻居强行将他拉回家后,范进又连续读了几遍“报帖”,终于确定,自己真的中了。

于是乎,范进两手一拍,笑了一声后,随即跌倒,当场不省人事。

短短数语,就将范进兴奋过度导致昏厥的情形描绘了出来,而等他再次醒来后,陷入了癫狂的状态。

书中用三层,形象了描写了范进癫狂之后的状态,第一层,范进醒来后,爬起来飞跑了出去,一边跑还一边拍着手,同时重复不断说着“中了”,以及大笑不止。

而第二层,则是范进在跑出去之后,根本不看脚下的路,一个不小心,就跌入池塘里,导致他两手黄泥,浑身上下湿淋淋的都是水。

但这并没有影响范进当时的“疯态”,他从池塘中爬起来,继续边笑边跑。

最后一层,则是他跑到了集市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做疯癫之状,最终,还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出手,一打一骂,这才让范进恢复了常态。

而范进在事后回忆,已经不记得自己在疯癫之时干过什么,只记得自己考中了。

那么,范进为何会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疯掉呢?

在我们现代人的概念里,范进如此发疯,完全没必要,不就是考中一个举人吗?至于这么激动吗?

实际上,如果了解了古代举人代表着什么,那么有不少人也会发疯。

在古代,要想考中举人,可不是像现代考上大学这么简单,这中间,不仅需要经历诸多过程,更重要的是,全凭真才实学。

以明朝为例,要想考中举人,首先要通过县里组织的“童试”,通过者即为“童生”,之后,所有童生再参加州里举行的“院试”,而院试通过者,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

别觉得听起来没什么,要知道,在古代,一把年纪依然还是个童生或者秀才的大有人在。

而取得秀才资格后,就可以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乡试是明清科举中,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要通过,就具备了诸多权益。

比如,不用纳税,免除徭役,这一点与秀才的权益类似,但最大的不同是,秀才仅能免除自己的徭役和赋税,而举人则可以免除整个家庭的。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并且,举人的奴仆也算在举人的家人范围内,也就是说,只要卖身为奴跟着举人,那么也可以不用交税。

正是因为有这个好处,所以在书中,范进中举后,才会有人忙不迭跑来甘愿当他的奴仆。

另外,举人还拥有见官不避之权,这和秀才的见官不拜同样也有区别,秀才仅仅是不用跪拜,但看到官员后,还是必须要回避的,不然就是一顿杖责。

而举人就可以见官不避,毕竟当上了举人,名义上就和地方官属于是同僚关系,因此也就不用回避了。

还有过堂不用刑、可用功名抵罪等等特权,除此之外,举人还有个隐形权益,那就是可以参与社会管理,拥有对本乡的事务的决策权。

毕竟古代讲究“皇权不下乡”,地方上的事务,大多都是乡绅们说了算,正是凭借着这个权益,古代很多举人都成了地方上的真正话事人。

这么多实实在在的特权,放在古代任何一个老百姓身上,都足以让其疯狂,范进也是人,他怎么能不疯?

还有,范进之前受尽白眼和歧视,如今随着他中举将会彻底结束,并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也是导致他疯癫的一个原因。

范进之前的生活,不仅仅是穷,更多的是卑微。

比如,范进的岳丈胡屠户,早先就颇为瞧不起自己这个女婿,甚至多次公开辱骂他,说范进是个“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等等。

甚至,胡屠户还辱骂范进的母亲。

而对于岳丈的辱骂,范进难道不生气吗?相信他内心肯定是生气的,但他却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没有资格,一个连赶考的路费都没有的人,哪里敢生气?

因此,他只能任由胡屠户辱骂,并且等他骂完了,还得陪着笑脸,说“岳丈大人见教的是”。

这就是范进,一个大半生都逆来顺受,卑微到尘土里的穷酸书生,苦熬苦夜几十年,终于美梦成真。

想到自己以后可以不再受人白眼,想到自己马上要成为“人上人”,想到原本歧视自己的人会恭恭敬敬地叫自己一声“范老爷”,这让范进如何不乐疯掉?

而范进在中举后,生活确实如他所愿,发生了巨大改变。

范进生活的变化

首先,原本看不起范进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马上变为阿谀奉承,并且从言行举止,都开始对范进恭敬起来。

原文中,范进由于发疯,跑到了集市上,众人无奈之下,就请胡屠户出手治一治,而胡屠户的方式十分粗暴,先是凶神恶煞呵斥,之后扬手就给了范进一巴掌。

虽说胡屠户知道这是为了治疗范进,但当时的他,已经从内心开始怕了,就连打范进的手,都不自觉地“颤了起来”。

并且,之前一口一个“穷鬼”骂范进的胡屠户,立马改口称呼范进为“贤婿”,还在众人前高谈阔论,说自己如何如何有眼光,当初看范进有出息,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而就在不久前,胡屠户还骂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在范进清醒后,胡屠户一路护送范进回家,而在路上,他看到范进的衣裳后襟有不少褶皱,硬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瞧瞧,这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远远还不止。

范进到家后,第一个前来拜会的大人物,是当地的张乡绅,张乡绅原本干过县令,退了之后回归乡里,这样的人,要是搁到范进没有中举前,是看都懒得看他一眼的。

但如今,张乡绅亲自登门,不仅态度极为热情,还和范进论起了“兄弟”,一时间,让范进受宠若惊。

并且,张乡绅也给范进送来了不少实在的东西,先是五十两纹银的贺礼,之后看范进住处简陋,更是一出手,就送了他一座宅院。

要知道,按照当时普通人的收入,一年到头顶多也就挣个十两银子而已,而张乡绅一出手,就送了范进五十两。

更不用提那座宅院了,如果范进没中举,他这辈子都不敢想。

而这如今都实现了,并且还是别人送上门来的,并且,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在张乡绅之后,送田产的,送店房的,还有甘愿到范家当奴仆的,成群结队。

短短两个月的功夫,范进就从一贫如洗,饭都吃不起的状态,转变为拥有宅子、丫鬟等财产的大户人家。

这仅仅是范进中举之后的变化,当时他还没有上任为官,但这已经让范进以及他的家人受用不尽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进的母亲被生活的巨大变化刺激的过于兴奋,在范进中举后的三个月,一口痰没上来,随即离世,这也算是范进中举后唯一一件难过的事情。

范进后来怎样了?

范进的后来,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在中举之后,范进开始与当地的乡绅打关系,期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制,父母去世后,范进需要在家丁忧三年方可出任为官,因此,他在家一直等到丁忧期结束,才赶赴京城。

到了京城之后,范进运气很好,刚好又遇到了当年的贵人周进,两人一番叙旧之后,在周进的引荐下,参加了会试。

会试即选拔进士的考试,由于周进提前帮助范进进行了打点,加上范进发挥不错,最终,考中了进士资格。

到了这个时候,范进已经与往昔大不一样,毕竟进士已经算是真正的官员了。

而在之后,范进被授予御史一职,并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年,由于期间整体工作表现相当不错,在几年后,范进得以高升,被任命为山东学道。

学道又叫学政,是明清时期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学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职,其品阶一般在正三品,属于是地方上的高官。

自此,范进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致仕退休。

总体来说,范进在中举之后,不仅生活和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整个人的运气似乎一下子变的好了起来,不仅再一次得到了周进的帮助,同时官职一升再升,成为了地方上的大员,他的经历,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