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秦”的来历。
西周时,秦非子因为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秦”成了秦非子的族称。这里也就成为秦族的发源地。
到周幽王时,犬戎攻入周朝国都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由于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王,“秦”成为国号。
到秦孝公时,重用商鞅,实行变法革新,并且向东扩张,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由此,甘肃东部(即陇右地区)、陕西中部(关中大部)一带,成为秦国的核心区域、发祥地。
《战国策·秦策》中记载:“ 苏张说,外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
这里说明了秦地的地域范围。
随后,秦国实力迅速增强,先后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到秦王嬴政时,逐步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
于是,关中地区的平原称“秦川”,关中南部的山脉被称为“秦岭”,当时的人称为“秦人”。
那么“三秦”有什么来历呢?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攻占了秦朝国都咸阳,推翻了秦朝。
反秦领袖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赏功臣。
对于原秦国的核心区域关中一带,项羽一分为三,分封三人镇守: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此事记载:“是时,还定三秦”。
也即“三秦”的说法,最初是指关中一带。
例如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千古名句。
随后,刘邦逐渐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关中地区被分为三个郡:京兆、左冯(ping)翊、右扶风。
可见,刘邦把原秦国的核心区域关中一带,仍然一分为三。从而巩固了“三秦”的说法。
后来,陕西省建立,从地域上包括特征差异明显的三大地理板块:关中、陕北、陕南。也即三大地理板块组成了陕西省。
于是,秦国故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成为陕西省的核心区域。于是,“秦”就成为陕西省的别称、简称。
“三秦”的概念也随之扩大,不仅仅指关中一带,而指代整个陕西省。
例如有三秦大地、三秦父老等俗语。